孟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中华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 73 位。截至 2023 年,孟姓人口约有 400 多万,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 73 位,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0.25% 。孟姓族人遍布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孟氏起源

中国的孟氏,主要发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与卫国公族,均为周文王姬姓子孙。

 

  • 鲁国孟氏:鲁国的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而周公旦又是周武王之弟,因此孟氏与周王室同宗。孟姓的得姓始祖为鲁桓公的庶子庆父。庆父品行恶劣,与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因哀姜无子,他便与哀姜密谋,欲立哀姜妹妹叔姜所生之子子开为鲁君继承人。庄公去世后,其小弟季友按庄公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即缗公。但庆父不甘,派人杀死缗公,企图自立,引起鲁国人的强烈愤恨,留下了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的说法。庆父害怕之下逃到莒国,季友用贿赂的方式求莒国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当时担任鲁相的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庆父的禄位。由于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而 “孟” 字在兄弟排行次序里代表最大的;又为避讳弑君之罪,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氏,后来孟孙氏又简化为孟氏。鲁国建都于曲阜(今属山东),所以这一支孟姓出自山东。
  • 卫国孟氏:卫国是周武王的少弟康叔所建,位置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氏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孟。如此追溯起来,其始祖同样是周文王。也就是说,这两支孟氏分别起源于山东和河南两地,鲁国孟氏的始祖是周公,河南卫国孟氏的始祖是康叔,二者皆为周文王之子,所以天下孟姓人士追根溯源本是一家 。
    此外,孟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是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二是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如蒙古族、满族、鄂伦春族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部分族人改为孟姓 。

孟姓分布

孟氏早期主要在其发源地山东、河南及其近邻的河北发展繁衍。从东汉开始,孟氏开始出现在其他地区。如东汉时,孟光为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附近)人,孟他为扶风人,孟尝为上虞(今属浙江)人;三国时,孟宗为江夏(治今湖北鄂城)人,孟获为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北凉有孟氏,为武威(今属甘肃)人;唐代,孟浩然为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孟郊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孟利贞为华阴(今属陕西)人,孟涫为郴州(今湖南郴县)人;五代后晋,孟宾于为连州(今四川筠连县)人,后周孟贯为建安(今属福建)人 。由此可见,隋唐以前孟氏在中国的分布已经相当广泛。
五代以后,由于官职调迁等原因,孟氏的居处新增了许多地方。例如,宋朝时,孟宗政为绛州(今山西新绛)人,孟浩为宜春(今属江西)人,孟程为丰城(今属江西)人,孟元、孟彦卿均为洛州(今河北永平)人,孟显为安华北池(今属甘肃)人,孟攀鳞为云内(今山西怀仁)人;明朝时,孟充为高安(今属江西)人,孟兆祥为泽州(今山西晋城)人,孟忠为江苏昆山人,孟淑卿为江苏吴县人,孟善为广东海丰人,孟俊为陕西咸宁人,孟羊浩为湖广咸宁人;清朝时,孟永光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孟超然为福建闽县人 。
当代孟姓人口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这三省的孟姓大约占孟姓总人口的 46%。其次分布于安徽、江苏、辽宁、山西、黑龙江,这五省又集中了 28% 的孟姓人口。其中,山东为孟姓第一大省,约占孟姓总人口的 21% 。全国形成了以鲁豫冀、东北为中心的两大块孟姓聚集区。自明朝至今 600 年期间,孟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主要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回迁,尤其突出向东北的迁移 。在鲁冀京津、黑吉辽大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豫皖苏北部、山西东北部,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48% 以上,中心地区达到 1% 以上;在豫晋大部、皖苏中部、皖东北、湖北北部、陕宁、甘肃大部、新疆西北、内蒙古中西部、辽宁东段、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孟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 0.24%-0.48% 之间 。

郡望堂号

  • 堂号:孟姓最著名的堂号为 “三迁堂”。相传孟子幼时,家靠近墓田,孟子便学习埋坟、哭丧之事。孟母为教育好儿子,迁至集市旁边居住,孟子又学叫卖东西的声音,孟母只好再次迁居。最后迁至学校旁安家,孟子开始学习礼让进退之礼,孟母欣慰地说:“这里可以使我的儿子成为好人了。” 由于孟母三迁,注重家庭教育,最终使孟子成为一代圣人。此外,孟姓还有平陆等堂号 。
  • 郡望:根据《姓源韵谱》所载,孟姓郡望主要有洛阳、平陆县、东海郡、巨鹿郡、武康县、安平县、江夏郡等。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都以此为陪都;江夏郡是西汉高祖时设置的,相当于今天的湖北安陆、钟祥、潜江、沔阳等以东,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三国时孟宗之族便在此地 。

历史名人

孟姓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人物:

 

  •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被尊称为 “亚圣”。孟子幼年丧父,家境清贫,但其母知书达礼、聪明贤惠,“孟母三迁”“断机教子” 的故事广为流传。孟子长大后,仰慕孔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勤奋钻研儒学之道。中年学成后,周游列国,传播儒学,试图拯救时弊,曾一度担任齐国卿相。然而,当时列国争雄,崇尚功利,孟子的 “仁者无敌” 主张显得迂阔不合时宜,未被采纳。晚年,孟子离开齐国,辞官回乡,效法孔子,专注教育,与徒弟万章等人 “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著有《孟子》七篇。孟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 “仁政”,其基础是 “民为贵” 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对百姓的 “仁” 与 “不仁” 是能否取得天下的关键,得民心需行 “仁政”,以 “仁爱” 之心对待百姓,才能 “王天下”。同时,孟子提出 “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为人性所固有,人们通过修身养性皆可成为尧舜,但后天教育的不同会导致善、恶表现各异。孟子的思想虽有时代局限性,但其民本思想、气节人格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等积极方面影响深远 。
  • 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 “孟襄阳”,因未曾入仕,又称 “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然而仕途困顿,失望后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 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其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艺术造诣独特,与王维并称为 “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 孟郊:唐代诗人,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他的诗歌多写世态炎凉,民间苦难,代表作有《游子吟》等,其诗风瘦硬,与贾岛并称 “郊寒岛瘦” 。
  • 孟珙:南宋中后期军事家,民族英雄,随州枣阳(今湖北枣阳)人,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出身将门,曾祖孟安、祖父孟林皆为岳飞部将。早年随父在枣阳抗金,孟宗政死后接管忠顺军。绍定六年(1233 年),击败金国恒山公武仙所部;端平元年(1234 年),参与蔡州之战,联合蒙古灭亡金国。宋蒙战争爆发后,统领南宋川蜀、京湖两大战场,累官枢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抚制置使,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封汉东郡开国公。晚年以宁武军节度使致仕,淳祐六年(1246 年)病逝,谥号 “忠襄”。孟珙虽为武将,却注重文教事业,战乱之际兴建公安书院、南阳书院,还精研《易经》,通佛学 。
    此外,战国时有墨家巨子孟胜、勇士孟赍;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东汉有对丈夫 “举案齐眉” 的孟光;三国时,吴国有事母至孝、哭竹生笋的孟宗,蜀汉有彝族首领孟获;隋末有农民起义首领孟让、孟海公;唐末有黄巢起义军将领孟楷;元代有襄阳红巾军将领孟海马;明末清初有戏曲作家孟称舜;近现代有明清史学者孟森、教育家孟宪承、药学家孟目的、中国矫形外科奠基人之一孟继懋、全国劳动模范孟泰、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委员孟宪民、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孟少农等 。这些孟姓名人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为孟姓家族增添了光彩,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起名改名, 专业定制,+康老师薇:qiming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