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截至 2019 年,和姓人口约有 41 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0.031%,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一位 。和姓祖源地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得姓始祖一般认为是卞和。其姓氏来源丰富,迁徙分布广泛,在历史上也涌现出诸多知名人物。
一、姓氏源流
(一)以官职为姓
源于祝融氏,出自远古时期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代,重黎的后人羲和担任掌管天地四时的重要官职。羲和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制定历法,为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指导,其地位尊崇,家族昌盛。羲和的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便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为姓氏,于是有了和氏。《通志・氏族略》中记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和仲、和叔便是羲和的后裔,他们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继续为天文历法事业作出贡献,其家族也以和为姓传承下来 。
(二)起源于卞氏
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卞和之后。卞和是当时有名的玉工,他在荆山发现了珍贵的璞玉。为了让美玉得到认可,卞和先后将璞玉献给厉王和武王,但却被玉人误判为石头,卞和也因此遭受刖刑,失去了双脚。直到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之下痛哭,文王被其诚意打动,派人重新雕琢璞玉,最终得到了举世闻名的和氏璧。卞和的忠诚与执着令人钦佩,其支庶子孙为了纪念祖先的事迹,便以祖先的名字 “和” 为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
(三)由他姓改为和姓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素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是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因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其中包括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后,也顺应汉化潮流,改姓 “和”。此后,和姓在代郡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望族,世称代郡望 。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来源外,和姓还有其他起源。如源于两周时期军制官位和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两周时期内廷官位受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宣公的弟弟子和,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源于纳西族,古代纳西族四大支系 “禾、束、叶、梅” 之首 “禾” 的后裔,以族名 “禾” 为姓氏,后部分演变为 “和” 。
二、迁徙分布
和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和姓起源古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迁徙扩散。
传说远古时期,帝尧时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他们的家族昌盛,后代以 “和” 为姓。这一支和姓早期可能主要在中原地区活动 。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和氏璧,其后人以 “和” 为姓,这一支和氏在楚国及周边地区繁衍 。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并改姓 “和”,此后在代郡发展成望族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姓人口逐渐向各地迁徙。今辽宁省的抚顺市,青海省西宁市,甘肃省武威市,山东省的泰安市、新泰市、聊城市大张家镇前下沟村、菏泽市牡丹区何楼办事处高路口村、和寨、曹县桃园和屯、和庄、朱洪庙杨堂、鄄城大和庄,贵州省仁怀市,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河南省的南阳市、浚县、上蔡县、息县、平顶山市、焦作市、沁阳市、唐河县、滑县、商丘市睢县、太康县、汝南县、社旗县、开封市、安阳县、濮阳市、周口市、洛阳市孟津县、孟县,四川省的资阳市、射洪县,山西省的榆次市、忻州市、晋城市、大同天镇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来宾市,陕西省的澄城县、蒲城县、铜川市、长安县,黑龙江省的尚志市,河北省的邯郸市、晋州市、邱县、唐县、乐亭县、邢台市、南宫市、内丘县,广东省的茂名市,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均有和氏族人分布 。其中,云南为和姓第一大省,和姓人口在当地相对集中,并且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和姓与当地的白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
三、历史名人
(一)和仲、和叔
上古时期的人物。传说尧有四大诸侯,分别主管东南西北四方,史书称为四岳。东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尧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决策,尧都要与四岳一起商量。和仲、和叔在主管西方和北方的事务中,恪尽职守,在地理勘察、民情了解、资源管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其事迹也在后世流传,成为和姓家族的荣耀 。
(二)和峤
字长舆,晋朝西平人。他少年时就有盛名,太傅庾顗见了他曾感叹:“和峤森森(高耸的样子)和千丈松,把他用在大厦上,必为栋梁之才。” 武帝时,和峤历官黄门侍郎、中书令。他为人正直,不畏权贵,在朝堂之上敢于直言进谏。当时,权臣贾充等人专权,和峤常常与他们据理力争,维护朝廷的公正和法度。惠帝时,他官至太子太傅、加散骑常侍,在教导太子等方面尽心尽力,为皇室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
(三)和岘
字晦仁,北宋浚义(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后唐长兴四年(公元 933 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览群书,喜音乐,好依声填词,是宋初著名词人。16 岁时,和岘便凭借其才华登朝为著作郎。他曾任太常博士、东京转运史、主客郎中、大常丞等职。在音乐领域,和岘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精通音律,曾用王朴律校准洛阳司天台影表(测日影的仪器)的石尺,制作律吕(乐律),使当时的音乐更加规范和和谐。其词作也颇具特色,被收录在《全宋词》中的有《开宝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题是歌颂开国皇帝宋太祖 “道高尧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 的功德和 “九士乐生平” 的盛世,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 。
(四)和洽
字阳士,三国时魏官吏。他为官清贫廉洁有操守,在任职期间,公正执法,不徇私情,致力于为百姓谋福祉。当时社会动荡,官场中不乏贪污腐败之人,但和洽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两袖清风。他的行为得到了百姓的赞誉和朝廷的认可,最后以售田宅自给,封西陵乡侯 。
(五)和凝
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省东平)人。他年少好学,19 岁时登进士第。初仕后唐,继为后晋宰相。和凝生平擅长写文章,尤其长于短歌艳曲,有 “曲子相公” 之称。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集百卷,其长短名句《红叶稿》,又名《香奁集》,在当时广为流传。这些作品风格多样,有的描写细腻的情感,有的反映社会生活,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此外,历史上还有北朝北齐太宰和士开,他在政治上有一定影响力,但因其行为多遭诟病 ;隋朝泗州刺史和洪,在地方治理方面有所作为 ;唐朝柘州刺史和逢尧,在外交等事务中发挥作用 ;北宋德顺军指挥使和斌,老于为将,以忠信得边心,从狄青南征,在岭南任职时,岭南珍货一无所蓄,边吏欲邀功谋报启衅,他能破其奸谋,使所至无事,吏民称之 ;明朝刑部侍郎和文,在司法领域履行职责 ,左都督、靖安伯和勇等,他们都在各自所处的时代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记,丰富了和姓家族的历史 。
四、郡望堂号
(一)郡望
-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 年)置。相当于今天河南省上蔡县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在历史上,汝南郡一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区域。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为和姓家族在此地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姓族人在汝南郡安居乐业,不断繁衍壮大,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涌现出许多优秀人物,为汝南郡的发展作出贡献 。
- 代郡:战国赵武灵王始置。秦汉代郡治代县,在今蔚县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代郡地处北方边境,战略地位重要。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素和氏改姓和后在此地发展成望族。他们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代郡的政治、军事等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力,与当地的其他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代郡地区的发展 。
- 西陵郡:三国时,吴皇武元年(公元 222 年),改夷陵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西陵郡临江而建,地理位置优越,在三国时期是重要的军事要地和交通枢纽。和姓族人在此地生活,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军事防御中,为西陵郡的稳定和发展贡献力量 。
(二)堂号
目前关于和姓堂号的资料相对较少,堂号一般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族传承意义。虽然具体的和姓堂号暂未广泛记载,但在和姓家族的传承过程中,必定有着独特的家族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或许会通过堂号以及相关的家族活动等形式得以体现 。
五、和姓宗祠通用联
(一)四言通用联
- 源自唐尧;望出汝南:全联典出和姓的源流和郡望。上联表明和姓起源与唐尧时期的官职有关,下联指出和姓在汝南郡发展成为望族,体现了和姓悠久的历史渊源以及在特定地区的影响力 。
- 栋梁攸寄;律吕克谐:上联典指西晋西平人和峤,少有盛名,太傅庾顗将其比作千丈松,认为用在大厦上必为栋梁之才,后来和峤在仕途上确实展现出卓越才能,担任重要官职。下联典指北宋浚仪人和岘,他精通音乐,在音乐领域的成就颇高,曾用王朴律校准洛阳司天台影表石尺制律吕,使八音始和畅 。
- 系承仲叔;璧重连城:上联典指尧时和仲,为和叔之后,强调了和姓家族传承自上古时期的和仲、和叔。下联典指 “和氏璧” 价值连城,以卞和发现和氏璧的典故,彰显了和姓家族的荣耀 。
- 磥砢多节;衣钵相传:全联典指晋・和峤。宋范质登进士,居十三名,与五代后梁・和凝同,时人有诗云:“登庸衣钵亦相传。” 上联以和峤如千丈松般磥砢多节来形容其品德高洁、才华出众。下联则通过和凝与范质在科举名次上的相同,引出 “衣钵相传” 的说法,寓意着和姓家族在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延续性 。
(二)五言通用联
- 岭南无珍货;汝西有栋梁:上联典指宋代指挥使和斌,字胜之,鄄城人。他为德顺军指挥使,从狄青南征,在岭南任职时,廉洁奉公,岭南珍货一无所蓄,边吏欲邀功谋报启衅,他能识破并破其奸谋,使所至无事,深受吏民称赞。下联典指晋代中书令和峤,字长舆,汝南西人,少有盛名,人称其 “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厦,必有栋梁之用”,后来他在朝堂上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
- 明号真孝廉;清封果勇侯:上联典指明代举人和承芳,平定人。他历唐山知县,有惠政,以父丧还籍时,斩衰竹杖,徙行千里,居丧哀毁,世称为真孝廉,体现了他的孝顺和高尚品德。下联典指清代名将和隆武,满洲镶蓝旗人,因功封三等果勇侯,授吉林将军,卒谥壮毅,彰显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成就 。
(三)六言通用联
广记三州大事;巧描二帝真容:上联典指清代乾隆进士和映,蒙古镶黄旗人,原名和宁。他奉使卫藏及西域,前后凡十二年,著有《读易汇参》《三州纪略》等书,对所到地区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记录。下联典指元代画家和礼霍孙,蒙古人,至元时,仕为承旨,善写真,尝奉召写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其绘画技艺高超,为皇室留下珍贵画像 。
(四)七言通用联
- 存斋琴谱十八卷;香奁华章百余集:上联典指清代内阁侍读学士和素,字存斋,满洲人,他著有《琴谱合璧》十八卷,取明代扬抡《太古遗音》,译以清书,使得明人旧笈转赖此帙以传,在琴谱整理和文化传承方面作出贡献。下联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绩,须昌人,梁时举进士,历仕晋汉,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鲁国公,他为文章以多为富,有百余卷,尝作香奁集,在文学创作领域成果丰硕 。
- 定八音,雅乐律吕;职二帝,时官秋冬:上联典指宋代太常博士和岘,字晦仁,凌仪人,他善音乐,以补律准较洛阳司天台影表石尺制律吕,使八音始和畅,对音乐的规范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下联典指尧时治西、朔方之官和仲、和叔二人,和仲掌秋天之政,和叔掌冬天之政,他们在天文历法与季节管理方面发挥了关键职能 。
(五)七言以上通用联
挺秀干霄,隐具栋梁大用;开门撤棘,毫无关节潜通:上联典指晋代中书令和峤,字长舆,汝南西人,以其如千丈松般挺秀干霄,暗指其具有成为国家栋梁的才能。下联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绩,须昌人,在他知贡举时,能够公正选拔人才,开门撤棘(古代科举考试时,在考场门口设置荆棘,防止作弊),毫无关节潜通(没有私下里打通关系作弊的情况),体现了他的公正廉洁 。
六、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和志光少将
和志光(1946 – ),藏族,云南省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人。1964 年 8 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 年 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专文化。
1964 年 8 月至 1969 年 11 月,在昆明军区步兵第 13 团一连当战士,在基层部队中锻炼自己,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素质。
1969 年 11 月至 1970 年 6 月,任陆军第 11 军 32 师 95 团一连副排长,开始担任基层领导职务,带领士兵执行各项任务。
1970 年 6 月至 1970 年 12 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 9 团一连排长,进一步积累基层带兵经验,提升指挥能力。
1970 年 12 月至 1974 年 4 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 9 团一连副政治指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部队的思想建设。
1974 年 4 月至 1979 年 1 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 9 团一连连长,负责连队的全面管理和训练,提升连队的战斗力。
1979 年 1 月至 1982 年 2 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 7 团一营营长,在边防一线,肩负起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的重任,熟悉边防军事部署和作战特点。
1964 年 8 月至 1969 年 11 月,在昆明军区步兵第 13 团一连当战士,在基层部队中锻炼自己,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过硬的军事素质。
1969 年 11 月至 1970 年 6 月,任陆军第 11 军 32 师 95 团一连副排长,开始担任基层领导职务,带领士兵执行各项任务。
1970 年 6 月至 1970 年 12 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 9 团一连排长,进一步积累基层带兵经验,提升指挥能力。
1970 年 12 月至 1974 年 4 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 9 团一连副政治指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部队的思想建设。
1974 年 4 月至 1979 年 1 月,任云南省军区独立第 9 团一连连长,负责连队的全面管理和训练,提升连队的战斗力。
1979 年 1 月至 1982 年 2 月,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 7 团一营营长,在边防一线,肩负起保卫国家领土安全的重任,熟悉边防军事部署和作战特点。
1983 年 2 月至 1986 年 8 月,和志光担任云南省军区边防第 15 团团长。在这一职位上,他展现出卓越的领导才能与军事智慧,深入了解边防态势,精心组织部队训练与巡逻任务,强化边防防御体系建设,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带领团队多次出色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赢得了上级的高度认可与基层官兵的衷心拥护。
1986 年 8 月至 1993 年 3 月,和志光出任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参谋长。迪庆地区地形复杂、环境艰苦,他凭借丰富的军事经验与敏锐的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制定军事行动计划,优化军分区的作战指挥流程,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作,共同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与民族团结,为巩固国防后方贡献力量。
1993 年 3 月至 1995 年 3 月,和志光晋升为云南省军区迪庆军分区司令员。他肩负起更重的责任,统筹军分区全面工作,大力推动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提升部队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能力。同时,他高度重视军民关系建设,积极组织部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行动,增进了军民鱼水情谊,在当地树立起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
1995 年 3 月至 1998 年 5 月,和志光担任西藏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期间,1995 年 3 月至 1996 年 1 月在国防大学合成指挥专业学习。西藏军区地理位置特殊,战略意义重大。他迅速适应新环境,深入研究高原作战特点与军事战略,参与军区重大军事决策,指导部队开展针对性训练,为增强西藏军区的整体战斗力不懈努力。在国防大学学习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先进军事理论知识,将其与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军事素养与战略思维能力。
从基层战士一步步成长为将军,和志光在四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始终坚守军人的职责与使命,为国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为和姓家族增添了光彩,成为新时代军人的杰出楷模。
附:《韩非子・和氏第十三》原文及解析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陈奇猷曰 “绝灭” 即 “裁减” 之形讹)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枝解于楚。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枝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乱无霸王也。
解析
《和氏》一文通过和氏献璧的故事,引出了韩非子对于法术之士在推行法治过程中艰难处境的深刻阐述。和氏两次献璞玉皆被误判为石头,遭受刖刑,直至文王时璞玉才被雕琢成和氏璧。这一故事象征着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在被认可过程中可能历经磨难。
韩非子借此类比,指出君主对于法术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和氏璧的急切需求,而法术的推行却触犯了群臣士民的私利。法术之士如同和氏,他们试图向君主献上治国的良方 —— 法术,却面临着重重阻碍。大臣们害怕法术限制他们的权力,百姓们也因习惯旧俗而厌恶法治带来的改变。
文中列举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事例。吴起建议楚悼王削弱大臣和封君的权力,以增强国家实力,但楚悼王去世后,吴起惨遭肢解;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使秦国富强,可孝公死后,商鞅也被车裂。这两位改革家的悲惨结局,正是因为他们的变法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韩非子借此说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法术之士要想推行法治,不仅要面对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还需要君主有坚定的决心和信任。如果君主不能力排众议,支持法术之士,那么法术之士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难以将法治理念付诸实践,这也是当时社会混乱、难以出现霸王之业的重要原因。这篇文章深刻反映了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以及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洞察与批判 。
起名改名, 专业定制,+康老师薇:qiming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