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汉族姓氏,源流较为单一,主要出自夏朝大禹的后裔。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54位。据最新统计,夏姓人口约为468万至47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38%至0.39%,在当代中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55位。

夏姓的分布较为广泛,目前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这三省的夏姓人口占全国夏姓总人口的39%左右;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贵州、湖北、上海等省市,这些地区又集中了28%的夏姓人口。江苏省是当代夏姓的第一大省,居住了夏姓总人口的15.4%,占该省总人口的1%。

夏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其最早的源头是夏朝大禹的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此外,夏姓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少数民族的汉化。

# 夏姓相关资料

## 一、姓氏渊源
1. **出自姒姓**
◦ 相传帝尧时,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尧赐禹以姒为姓。禹治理水患,指导百姓兴修沟渠,发展农业,还领兵平定三苗之乱,使人民安居乐业。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把帝位传给他。夏禹死后,其子启继位,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400多年,共传14代,17王。后因夏帝桀暴虐无道被商汤推翻,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氏。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分封诸侯,夏禹的后裔东楼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县),为杞侯。至简公时,被楚国所灭。简公之弟佗(本妫姓)出奔鲁国,鲁悼公因其为夏禹的后裔,给予采地为侯,称为夏侯(复姓),其后裔以夏为姓,称夏氏。
2. **出自妫姓**
◦ 以王父字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后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称胡公满、陈胡公。春秋时,传至第16位君主陈宣公杵臼时,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为夏征舒,其后遂有夏氏。
3. **改赐姓或其他**
◦ 台湾土著哈也湾氏改姓夏;明时元人齐噜台被赐名夏贵;土家、蒙古、回、满等族有夏姓。
◦ **少数民族中的夏姓**
▪ **回族**:据说取自元皇庆年间(1312-1313年)从西方来泉州定居,后应聘主持清真寺教务的夏不鲁罕丁名字的首音。当时,夏不鲁罕丁被人们推崇为“摄思廉(伊斯兰教)夏(长老)”。另有明永乐年间来中国的苏禄东王守墓人夏乃马当,在当地生息繁衍,成为山东德州北营夏姓回民之先祖。在江苏镇江,有《明德堂夏姓》。夏姓“原有老谱,清咸丰年间,在原籍扬州被毁,民国五年(1916年),由镇江、南京始祖中医师子衡公重纂,序文中有我族自前明人关以来定居扬州,堂开明德,已有五百年光景,历传三十世之谱的记载。1983年,镇江后裔(夏)容光在此基础上,建立活页新谱,并在排辈十字后加添二十字。”夏姓回族以西北居多。
▪ **土家族**:湖南湘西土家族中有夏姓,如湖南龙山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夏家骏。
▪ **蒙古族**:明朝时有蒙古人改姓汉姓夏。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蒙古族中有夏姓,如内蒙古准格尔旗人、十界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九界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夏立宛。
▪ **满族**:清朝初满洲八旗中有夏姓,满族的夏姓其先出自汉人,入旗满化成为满族一员,到清末民初,旗人纷纷汉化融入汉族,夏姓旗人同样也回归了汉族,但其族人中已经混合了满族的血液。辽宁省沈阳市等地满族中有夏姓。
▪ **锡伯族**:锡伯族夏氏历史与满族夏氏相似。辽宁省沈阳市、新疆等地锡伯族中有夏姓。
▪ **侗族**:贵州省玉屏县等地侗族中有夏姓。

4. **得姓始祖**:夏启
◦ 相传帝禹死后,其子启打破禅让制而即位,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夏立国四百年,共传十四代,十七王,末帝夏桀暴虐无道,国人怨恨,而此时黄帝子姓后裔商汤却因仁德,深受拥戴。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国为氏,称为夏姓。夏启因开国君主之位,而被奉为夏姓得姓始祖。

## 二、迁徙分布
1. **唐朝之前的夏氏迁移概况**
◦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替,散居尤为广泛。夏姓发源于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陕西、山东、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征舒传至4世孙夏区夫仕陈(今属河南)为大夫,裔孙夏御寇仕齐(今山东东部)为大夫。秦始皇时尤御医夏无且(大致出自陕西夏氏)。秦汉之际,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等地)相夏说;安徽夏氏出自随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后裔。
◦ 魏晋南北朝以前,夏姓还主要活跃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特别是中原一带。
2. **夏姓南迁始于汉代**
◦ 如西汉时有夏黄公,为鄞人(今浙江宁波市);东汉有夏方,为九江人(今属江西[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考证:东汉时的九江并非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另有《晋书》列传第五十八记载:“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人也。”])
3. **唐朝、宋朝及之后的夏氏迁移概况**
◦ 据各地夏氏谱牒记载[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初步综合百余部家谱考证],主要由浙江迁江西、苏州等地,江西迁湖南、湖北的黄岗与麻城、安徽等地,苏州迁苏北、安徽等地,河南回迁浙江东部,浙东迁广东,湖广(湖南、湖北)迁重庆、四川、陕南,江西、安徽迁福建、台湾,湖北的黄岗与麻城迁河南南部,江苏、重庆、四川迁贵州、云南;山西迁山东、苏北,苏北、四川迁山东,江西、山东迁东北三省。
4. **近二十年夏氏迁移概况**
◦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交通通讯的飞速发展,夏氏迁移更趋复杂化,突出表现在重庆、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中西部省份的夏氏向东南沿海的广东、上海、浙江、苏南、福建及北京、山东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迁移。

## 三、聚集地
1. **全国分布**
◦ 夏氏因得姓很早,散居广泛。大致秦及秦代以前在中原生息繁衍并迁往多地。魏晋南北朝前主要活跃于北方中原一带。汉代开始南迁,唐宋以后主要繁衍于江南广大地区,特别是浙江分布最为集中,最终成为我国比较典型的北方大姓。
2. **台湾分布**
◦ 台湾的夏姓名列第九十三位,也是台湾的一个大姓。主要分布在新竹、苗栗、嘉义、台南、澎湖等地。

## 四、郡望
1. **会稽郡**
◦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西汉时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仅天目山、淳安县以西小部分地区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为西晋高士夏统之族所在。此郡夏姓在受姓以后代有名人,载入史籍。如秦代夏无且,是秦始皇的侍医;西汉阴城内史夏宽,东汉夏馥,字子治,与张俭、范滂齐名,泰山都尉、学者夏恭、晋代孝子夏统,皆系会稽郡夏氏家族杰出人物。[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郡望。
2. **谯郡**
◦ 东汉建安末年从沛郡分一部分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县)。
3. **高阳郡**
◦ 东汉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县东)。晋泰始初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南)。北魏改为郡,移治高阳。
4. **鲁郡**
◦ 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据考此郡主要为夏侯氏郡望。

## 五、堂号
1. **会稽堂**
◦ 据考因大禹葬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禹陵,少康中兴后,派庶子无余到禹陵,奉守禹祀。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会稽”为堂号,这是夏姓人使用最广泛的堂号,参见郡望[江西省德安县夏卫兵] 。
2. **平水堂**
◦ 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水患终于被治平,舜把帝位让给了他。
3. **秘书堂**
◦ 秘书堂夏氏始祖,派名光庭,讳远,号三斗,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始祖官职为堂名,称“秘书堂”。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即为北宋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参知政事夏竦)。
4. **正德堂**
◦ 明正德年间(1506 – 1521)夏氏先祖夏儒之女成为明武宗皇后,夏儒成为国丈,被明武宗封为庆阴伯。后人为纪念先祖,遂以明武宗年号“正德”为堂名,称“正德堂”。兴化夏氏家族即以“正德堂”为本族徽号。
5. **遗爱堂**
◦ 出自唐人夏鲁奇忠贞守节,以死报国之事。前人事迹,激励后人,代代相仿,万年永垂。
6. **余庆堂**
◦ 可能是分堂号,出自《易经》中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据浙江海宁夏家兜的夏亚明]。
7. **其他堂号**
◦ 还有“明德堂”“尚忠堂”“务本堂”“源远堂”“思孝堂”“聚奎堂”“鹤来堂”“孝恩堂”“德远堂”“孝思堂”“永存堂”“三余堂”“六凰堂”“登茅堂”“集庆堂”“彝叙堂”“龙耳堂”“崇本堂”“敦本堂”“淳叙堂”“敦睦堂”“敬承堂”“光裕堂”“衍庆堂”“报本堂”“汇泉堂”“植本堂”“笃厚堂”“墨庄堂”“清廉堂”等。

## 六、班派字辈
《中国夏氏通谱 第一集》已明确夏氏通用新字辈为:
铸鼎开华纪,治水利万民,源自越绍起,嗣向宇寰荣,敬业崇先祖,修文振国声,谦恭求进取,理智尚维新,贤哲如云聚,英才应运生,联宗逢盛世,永庆太平春

使用说明:
1. 江西省中北部、湖北省中东部、河南南部、陕西省南部、安徽省西部等地夏氏谱,以“夏光庭[夏远]”公为1世始祖,则自“夏光庭[夏远]”公41世孙开始启用新字辈“铸”;
2. 浙江绍兴、江苏泰州、湖南中南部、广西北部、四川大部、重庆大部、贵州部分、云南部分地区,夏氏谱以杞东楼公为1世祖,记载杞东楼公为71世“夏侯显”隐居九江[江西],改单姓称“夏显”,74世“夏昱”,77世“夏竦”,则自杞东楼公109世孙开始启用新字辈“铸”或以“夏竦”公为1世推算,从“夏竦”公33世孙开始启用新字辈“铸”;
3. 其他地区,若谱上记载有北宋江州德安人、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国公、郑国公“夏竦”公,以及记载有“夏竦”公之子、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夏安期”公的,则以“夏竦”公为1世推算,从“夏竦”公33世孙开始启用新字辈“铸”。

此外,不同分支因始祖不同、传承不同,字辈有各自规定,如:
• 江西省新建县、丰城市、安义县、南昌市、景德镇市珠山区等地“夏光庭[夏远]”公9世孙文林、文用、文仲、文政等公支[新建螺江等地的夏竦(夏文乔)公后裔,与此同]“夏光庭[夏远]”公40世孙原用“贤”不变、41世孙原用“良”现统一为“铸”、“夏光庭[夏远]”公42世孙原用“昭”现统一为“鼎”、余类推;
• 江西省星子县等地“夏光庭[夏远]”公9世孙文林公后裔等支“夏光庭[夏远]”公40世孙原用“邦”不变、41世孙原用“兴”现统一为“铸”、“夏光庭[夏远]”公42世孙原用“贤”现统一为“鼎”、余类推;
• ……
• 湖南省溆浦县等地“夏(侯)显”公8世[即“夏光庭[夏远]”公10世]孙夏安期公15世孙夏大伍公等支“夏竦”公32世[即当地谱“杞东楼”公108世]孙原用“鸿”不变、“夏竦”公33世[即当地谱“杞东楼”公109世]孙原用“修”现统一为“铸”、“夏竦”公34世[即当地谱“杞东楼”公110世]孙原用“应”现统一为“鼎”、余类推;
• ……

## 七、夏氏族联
### (一)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相关族联
1. **祖厅族联**
◦ 由德安而瑞昌而蔡岭源远长流岂惟朝宗白水
本科第而名宦而乡贤学成文立行看济美沙坪
◦ 刺史堂前怀德政
芙蓉祠畔笑英风
◦ 支分白水历今几万春秋
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
2. **其他族联**
◦ 土地庙: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金
◦ 学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二)其他地区相关族联
1. **唐代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
◦ 光耀山河祖德千秋炳烈
◦ 庭盈兰桂宗支万代繁昌
2. **庐江夏家墩夏氏宗祠联**
◦ 五经开国文臣首
◦ 七世同居孝友家
3. **其他**
◦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指明代画家夏景)
◦ 夏姓寿联: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

## 八、夏姓名人
1. **古代名人**
◦ **夏育**: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 **夏无且**: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 **夏贺良(?—前5)**: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甘忠可****。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 **夏勤**: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 **夏恭**: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 **夏黄公**: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 **夏瞻**: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

集成》等书中。
◦ **夏圭**: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 **夏承皓(956—1004)**: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北宋仁宗天圣癸亥元年(公元1023年)奉诏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县东,敕建旌忠香火院。北宋仁宗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复奉敕建芙蓉祠于长庆里(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长庆村小白水东南)以祀。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
◦ **夏竦(985—1051)**: 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乙酉二年(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进士姚铉为师,为水赋,姚铉认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县),赋“国清寺”、“石梁”、“琼台双阙铭”等诗词;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知邓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己巳年官参知政事;天圣辛未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佑年间知青州(今山东省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皇佑己丑年进郑国公;仁宗皇佑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9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建有旌贤院。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
◦ **夏执中**: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 **夏原吉**: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 **夏昶**: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 **夏言**: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 **夏寅**: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 **夏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 **夏完淳**: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 **夏敬渠**: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 **夏燮**: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 **夏思痛**:(1854–1924) 名寿华,湖南桃江人,同盟会员,民主革命先驱,曾在黎元洪任总统时任民国总统府高参,后被孙中山委为武岳招抚使。
◦ **夏衍**: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曾与鲁迅等人筹建“左联”;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致力于电影事业发展。
◦ **夏斗寅**:(1885 – 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后逐步升迁,任国民党军梯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警备司令、上将参议,曾镇压工农红军。武汉解放前夕,一度参加湖北和平运动,欢迎解放军进城,1949年去香港。
◦ **夏丏尊**: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 **夏楚中**:国民军20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凇沪会战”,“长沙战役”的指挥。
◦ **夏曾佑(1863—1924)**: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别士、穗铆、碎佛。光绪进士。授礼部主事。与梁启超、谭嗣同相契。能诗,精佛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用章节体编著《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 **夏明翰**: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 **夏世厚(1912— )**:河南固始人,当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交通队队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团长。1946年中原突围时,在平汉路柳林车站和郧县南化塘战斗中,带领突击队冲杀,两战皆捷。后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顾委委员。
◦ **夏征农(1904 – )**:江西新建镇坊(镇坊今属江西丰城)人,夏光庭(夏远)40世孙。金陵大学肄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左联。曾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共苏中四地委宣传部部长、苏中公学校长、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主编。是中顾委委员。

## 九、夏氏宗祠通用联
### (一)五言通用联
•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
◦ 全联典指明代画家夏景(1388 – 1470),官至太常侍卿,擅画墨竹,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誉。
• **崇文陈五事;正夫贵三惜。**
◦ 上联典指明代成化进士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人。官吏部主事,条上时务五呈,会诏陈利弊,又书陈五事,时论皆韪之。官至太仆少卿。下联典指明代学者夏寅,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 **云覆瑶坛净;苔生丹灶闲。**
◦ 唐·夏方庆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诗人夏方庆《谢真人仙驾还旧山》诗联句。夏方庆,贞元中进士。

### (二)七言通用联
• **五经开国文臣首;七世同居孝友家。**
◦ 安徽省庐江县夏家墩夏氏宗祠联。上联典指东汉九江人夏勤,字伯宗,传樊氏《公羊春秋》学,历官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省)太守,安帝时官至司徒,以才干见称。
• **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
◦ 夏姓寿庆联,可作夏姓寿庆联。
• **野叟曝言留名远;江山佳胜惠世长。**
◦ 上联典指清代小说家敬渠,字懋修,号二铭,江阴人。崇信程朱理学,有小说《野叟曝言》。下联典指南宋画家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宁宗时画院待诏。工画人物,尤擅山水。为“南宋四家”之一。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
• **节义清廉羡中执;文章台阁爱英风。**
◦ 上联典指宋代节度使夏执中,字子权,宜春人。姐为孝宗后,累官奉国军节度使。朝廷举庆人,人们争献珍奇,执中独大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以进,人益贤之。下联典指宋代名士夏英公的事典。

### (三)八言通用联
• **盘簇五辛,家迎万福;觞称九酝,户纳千祥。**
◦ 夏承焘撰夏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当代“一代词宗”夏承焘(1900 – 1986)教授撰书的春联。

### (四)其他地区特定宗祠联
• **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祖厅族联**
◦ 由德安而瑞昌而蔡岭源远长流岂惟朝宗白水
本科第而名宦而乡贤学成文立行看济美沙坪
◦ 刺史堂前怀德政
芙蓉祠畔笑英风
◦ 支分白水历今几万春秋
祖拜丹墀独对三千礼乐
• **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其他族联**
◦ 土地庙:土能生万物,地可发千金
◦ 学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唐代武宁县令江西夏姓始祖光庭公祖联**
◦ 光耀山河祖德千秋炳烈
◦ 庭盈兰桂宗支万代繁昌
• **庐江夏家墩夏氏宗祠联**
◦ 五经开国文臣首
◦ 七世同居孝友家
• **其他**
◦ 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指明代画家夏景)
◦ 夏姓寿联:泉流东海千层浪,日照南山万树荣
◦ 江西都昌县多宝乡沙坪畈上弯夏家村祖厅族联(2)
尊祖宗一脉相承曰勤曰俭
教子孙两行职业惟读惟耕
◦ 大快文章观化育
政惟孝友验齐家
◦ 河深海深家情最深
山长水长族义更长(夏国初提供)
• **湖北省鄂州太和镇夏家畈会稽郡敦睦堂玉一公祖堂前的横匾及对联**
◦ 横匾:浙水永流
◦ 对联:一脉相承夏氏子孙承一脉,千秋长祀祖堂香火祀千秋 (夏文进提供)

## 十、夏姓名人相关补充
### (一)夏育
卫国名震遐迩的勇士,据说他力举千钧,能生拔牛尾。

### (二)夏无且
在荆轲谋刺秦王之时的侍医,由于以药囊捉荆轲,而名登《史记》的“刺客传”。

### (三)夏贺良(?—前5)
西汉重平(今河北吴桥南)人。甘忠可****。哀帝时,任待诏,谓汉家气运已衰,需改元易号。哀帝采其建议,以建平二年(前5)为太初元将元年,自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借此欺骗人民,企图挽救西汉垂危的统治。不久以“反道惑众”罪,被杀。

### (四)夏勤
东汉人,历仕京宛二县令、零陵(今属湖南)太守、司徒等职,以才干见称。

### (五)夏恭
东汉光武帝时备受人敬仰的学者。依据史籍记载夏恭是当时最负盛名的易学教授,曾经教授生徒达100余人,可谓桃李满天下。

### (六)夏黄公
鄞(今浙江省宁波)人,西汉隐士。曾避秦匿商山中,为“四皓”之一。

### (七)夏瞻
晋代杰出画家,工于人物、神像。其作品被载入《历代名画记》及《图书集成》等书中。

### (八)夏圭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南宋杰出的画家。早年工人物画,后以山水画著称。并与马远同时,号称“马夏”。画风洒脱,糅合李唐、范宽与米芾的画法,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构图多作半边或一角之景,时称“夏半边”。

### (九)夏承皓(956—1004)
夏光庭(夏远)八世孙,派名嘉灵,字承

皓,又字灵石,号素葊。生于后周世宗显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北宋真宗太平兴国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晋策,补右禁卫。宋真宗景德甲辰元年(即公元1004年)契丹内寇,公由间道发兵,夜与契丹遇于河朔,力战虏骑,卒于阵,褒赠崇仪使。以子竦贵赠封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封魏国公。北宋仁宗天圣癸亥元年(公元1023年)奉诏招魂,御葬河南汴梁祥府县东,敕建旌忠香火院。北宋仁宗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复奉敕建芙蓉祠于长庆里(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长庆村小白水东南)以祀。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

### (十)夏竦(985—1051)
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文学家。夏承皓次子,派名文乔,字子乔,行(hang)第十。德安县车桥镇(原白水街乡)长庆村人,生于北宋太宗雍熙乙酉二年(公元985年)。太宗至道丙申年(公元996年)拜进士姚铉为师,为水赋,姚铉认为“可教矣”;北宋真宗景德甲辰年(即公元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录官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县主簿;景德乙巳年举贤良方正,擢光禄寺丞,通判台州(今浙江省天台县),赋“国清寺”、“石梁”、“琼台双阙铭”等诗词;真宗大中祥符庚戌年为国史编修官,后与王旦等同修《起居注》;真宗天禧年间出知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知邓州,又徙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遇大饥,劝令大姓出粟,得二万斛,救活贫者四十余万人;北宋仁宗天圣年间知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又徙安州(今湖北省安陆县),再知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勒令巫觋(男巫)一千九百余家还农,毁其淫祠;天圣五年,为枢密副使;天圣己巳年官参知政事;天圣辛未年进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左丞;仁宗景佑年间知青州(今山东省青州),任青州时,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阳桥,被大多数科学家认定为我国最早出现的虹桥;后迁刑部尚书;仁宗宝元年间官户部尚书;仁宗康定年间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一带);改判河中府;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仁宗庆历丁亥年(公元1047年)方召为宰相,因谏官、御史认为夏竦与陈执中论议不合,不可使两人共事,遂改枢密使,封英国公;次年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仁宗皇佑己丑年进郑国公;仁宗皇佑辛卯年(即公元1051年)奉诏监修黄河堤决,躬冒淫雨,以疾归京师,遂不起,农历9月薨,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御葬河南许州阳翟县三封乡洪长源(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境内),建有旌贤院。夏竦以文学起家,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历、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治军尤严,敢诛杀,对疾病死丧者,则抚循甚至。著文集百卷、《策论》十三卷、《笺奏》三卷、《古文四声韵》五卷、《声韵图》一卷,其中:《文庄集》三十六卷等收入《四库全书》。事实详《宋史》、《江西省志》、《九江府志》、《德安县志》及秘书堂《夏氏宗谱•文庄公年谱》。

### (十一)夏执中
宜春(今江西省宜春)人,宋代节度使,以贤扬名。据传朝廷举庆礼,人皆争献珍奇,执中独书“一人有庆,万寿无疆”进之。

### (十二)夏原吉
湖广湘阴(今属湖南省)人,明朝大臣,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户部尚书,主持财政27年,支应无误,在详定赋役,清仓场,广屯种,修水利等方面均有政绩。

### (十三)夏昶
昆山(今江苏省昆山)人,明代著名画家。他不仅善绘画,而且善书能诗;其诗词清丽,书工正楷,其画擅长写竹石,当时推为第一,有传“仲昭一个竹,江南十锭金”。宋代以后,是夏姓在文学领域里最为光辉的时期。

### (十四)夏言
江西省贵溪人,明嘉靖年间作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旋首辅执政,两度为相。

### (十五)夏寅
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学者,官至浙江参政。其“君子三惜”说被传为名言。

### (十六)夏燮
安徽省当涂人,清代史学家。其不满清政府卖国行径,强烈抗议外敌入侵,赞赏国人反抗精神,著有《中西纪事》一书。

### (十七)夏完淳
上海松江人,南明抗清义士。生而早慧,十四岁随父加入抗清斗争。所著被辑为《夏完淳集》。

### (十八)夏敬渠
江苏省江阴人,清代小说家。一生好游,足遍四方。崇信程朱理学。著有小说《野叟曝言》。

### (十九)夏思痛
(1854–1924) 名寿华,湖南桃江人,同盟会员,民主革命先驱,曾在黎元洪任总统时任民国总统府高参,后被孙中山委为武岳招抚使。

### (二十)夏衍
浙江杭州人,著名剧作家。曾与鲁迅等人筹建“左联”;发起组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建国后,致力于电影事业发展。

### (二十一)夏斗寅
(1885 – 1951)湖北麻城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首义新军副大队长,后逐步升迁,任国民党军梯团长、旅长、师长、军长、湖北省政府主席、武汉警备司令、上将参议,曾镇压工农红军。武汉解放前夕,一度参加湖北和平运动,欢迎解放军进城,1949年去香港。

### (二十二)夏丏尊
浙江省上虞人,著名文学家,作品甚丰,有《生活与文学》、《平屋杂文》等,又有译著《社会主义与进化论》等。

### (二十三)夏楚中
国民军20集团军总司令,中将。在抗日战争中,参与“凇沪会战”,“长沙战役”的指挥。

### (二十四)夏曾佑(1863—1924)
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别士、穗铆、碎佛。光绪进士。授礼部主事。与梁启超、谭嗣同相契。能诗,精佛学。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天津与严复等创办《国闻报》,宣传新学,鼓吹变法。后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用章节体编著《最新中国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版时改名《中国古代史》,是近代中国尝试用进化论研究中国历史的第一部著作。民国时,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 (二十五)夏明翰
湖南省衡阳人,著名无产阶级革命烈士,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献生。临刑诗中:“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 (二十六)夏世厚(1912— )
河南固始人,当为夏光庭(夏远)九世孙夏竦的后裔。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二十五军交通队队长。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新四军第五师团长。1946年中原突围时,在平汉路柳林车站和郧县南化塘战斗中,带领突击队冲杀,两战皆捷。后任鄂豫陕军区分区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纵队副旅长。建国后,历任湖北军区分区司令员,湖北省农林厅厅长、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湖北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顾委委员。

### (二十七)夏征农(1904 – )
江西新建镇坊(镇坊今属江西丰城)人,夏光庭(夏远)40世孙。金陵大学肄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参加左联。曾任新四军军政治部民运部部长、中共苏中四地委宣传部部长、苏中公学校长、苏中建设大学副校长、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部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中共山东省委、济南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部长,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市社联、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辞海》主编。是中顾委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