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姓人口统计与排名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姜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居第59位,人口数量约为650万。这一排名反映了姜姓在中华大地上的广泛分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姜姓源流
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炎帝。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说文》中提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炎帝,即神农氏,是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相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因此以姜为氏。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 迁徙分布
在历史的进程中,炎帝的许多子孙逐渐改姓。虞、夏之际,炎帝裔孙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建立吕国,并被赐以祖姓姜,以延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齐国的创建始祖吕尚(姜子牙)是吕国的后裔。史书记载:“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姜子牙因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经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期被田氏所灭,齐国的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些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部落,称为姜戎,原居于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西汉初年,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及广东琼山。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的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众多,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深,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期,蜀汉的姜维是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纶,可惜因当时秦桧当政,姜夔唾弃其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 姜姓辈分
姜姓的字行辈分严谨有序,共有32个字,32个辈分循环,如下:
兆 永 锡 文 宝 开 自 良 肇 修 立 怀 本 居 东 邦 传 家 道 令 宗 乃 其 昌 作 之 有 述 惟 恒 曰 光
举例说明:如果某人是“自”字辈,那么他的父亲是“开”字辈,祖父是“宝”字辈。辈分从“兆”字开始,但“兆”字辈并不是最大的辈分,因为辈分是循环的,就像一个圆,没有首尾。例如,“光”字辈虽然在最后,但它比“兆”字辈大。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姓氏人口统计报告(2024年)
数据来源:中国姓氏研究协会姓氏人口统计报告(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