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姓——姓氏来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危姓是一个典型的汉族姓氏,起源较早,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源自西周时期周武王的儿子,被赐姓危;二是源自两汉之际大司空甄丰之子甄寻,其后代因避难改姓危;三是源于上古时期三苗族,其后代迁至三危山,以地为姓。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40位,在最新的人口普查中排名第303位,总人口约24万。

危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尤其是江西省,约占全国危姓总人口的36.8%。此外,福建、湖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等地也有较多危姓人口。在少数民族中,壮族、仡佬族、布依族等也有危姓。

## 一、姓氏人口及排名
目前危姓人口数量较少,在2024年中国姓氏排名中,危姓位列第260名左右 ,具体人口数量暂无精确统计,但保守估计在数十万人。

## 二、姓氏起源
危氏源出于三苗族。相传上古时期,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点,便将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势力较为强大,他们反对舜获得禅让之位。于是,丹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遣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大败三苗,三苗君主战死,丹朱则下落不明。叛乱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甘肃敦煌东)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氏。

另外,明初有文学家危素,其祖本姓黄。后来他改姓危,其子孙也就沿袭危姓,成为危姓的一支重要分支。

## 三、堂号
**太史堂**:明朝时,危素年少时便精通五经。在元朝时,他曾担任经筵检讨,参与修纂了《宋史》《辽史》《金史》,官至翰林学士。元朝灭亡后,他又参与修撰《元史》,因其卓越的史学贡献而使“太史堂”成为危氏重要堂号。

## 四、历史名人
1. **危仔昌**:后梁南城(今属江西)人。乾符年间,江淮地区盗贼猖獗,危害百姓生活。危仔昌挺身而出,聚集丁壮,修筑壁垒,共同抵御盗寇。他成功击退了盗贼的侵扰,保卫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其突出功绩,朝廷召他入朝为官。期间,他历任虔州防御使、信州刺史等职。后来,危仔昌投奔吴越,他的子孙后代也都在吴越之地为官,为当地的发展与稳定作出了贡献 。
2. **危稹**:宋朝临州(今属江西抚州)人,字逢吉,淳熙年间考中进士。危稹擅长写文章,他的才华得到洪迈、杨万里等人的赞赏,被举荐为秘书郎。然而,他在官场中因触怒当朝宰相,被贬至潮、漳二州任职。但他在被贬之地仍积极作为,取得了显著的政绩,深受当地百姓爱戴 。
3. **危素**:字太朴,一字云林,明朝金溪(今属江西)人。危素自幼聪明好学,年轻时就通晓五经,师从吴澄、范椁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元朝至正年间,他被授予经筵检讨一职,负责编修宋辽金三史,负责纂写后妃等传。到了明初,危素担任翰林侍讲学士,与宋濂一同修撰《元史》,随后又兼任弘文馆学士,著有《危学士集》,在史学与文学领域均有深厚造诣。
4. **危亦林**:(1277 – 1347)元代骨伤科医学家,字达斋,江西南丰人。其家族世代从医,他也继承了家族医学事业,曾任南丰医学教授。至正3年(1337年),危亦林撰成《世医得效方》,共20卷。这部医学著作按照当时医学13科进行分类编撰,广泛选取前代医学文献以及家传秘方。在骨伤科方面,记载尤为详细,不仅翔实记述了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法,还拥有世界上较早的关于全身麻醉的记录。对于骨折、脱臼、跌打损伤、箭伤等病症的整复治疗,书中也多有精妙论述,尤其是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椎骨折,这一创新疗法为世界医学史增添了璀璨的一页,代表了中国宋、元时期骨伤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当时外科医学的巨大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