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姓源流与文化传承
## 一、何姓来源
### (一)源于音讹:韩姓的延续
何姓的起源之一是“音讹”,即“韩”的误读。韩厥作为韩姓的始祖,也被视为何姓的第一始祖。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等众多姓氏书籍均记载“何氏为韩氏”,认为何、韩本为同姓。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中记载,韩姓源于西周王族、姬姓,其先祖可追溯至黄帝。西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的后人韩万被封于韩原,其三世孙韩厥被正式册封为韩姓始祖。韩厥之后,韩国逐渐强大,最终在“三家分晋”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30年,韩国灭亡后,韩氏后人因躲避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散居各地,因“韩”“何”谐音,逐渐被误读为“何”,从而形成了何姓。历代姓氏书多将“何”姓归为“音讹”一类,直至今日,《辞源》《姓氏辞典》等书籍仍采此说。
### (二)其他起源
1. **帝尧时代的何侯**:相传何侯是帝尧时代的人,因向往长生不老,被赐仙药,其家族饮药后升入仙境,成为最早的何氏先人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 **周武王之子韩侯**:《左传》记载“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韩”为周武王子之一,其后人被封于韩地,成为何姓的另一源头。
3. **韩武子韩万**:司马迁在《韩世家》中记载,韩万是韩姓始祖,其后代因韩国灭亡后改姓何。
4. **韩国后期的韩瑊**:韩瑊原是韩国后期贵族,因躲避秦朝追捕,以“何”为姓,定居庐江,成为何姓的重要起源之一。
### (三)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1. **昭武九姓**: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其下有“昭武九姓”,其中“何”姓是重要一支。
2. **吐谷浑**:五代时期的后汉乾年间,吐谷浑国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表明吐谷浑中有何姓人。
3. **元代**: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可能是蒙古人;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之子锁铭,被明太祖赐姓何。
4. **后金**: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后代也成为何姓的重要分支。
### (四)他姓改姓
1. **西汉何苗**:原姓朱,后改姓何,子孙繁衍成为何姓一支。
2. **明代方孝孺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死后复姓方,是何姓族源中的特殊情况。
3. **清代何可昆**:其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成为何姓的分支。
## 二、何氏先祖——何瑊公
据《浈阳水木记》记载,何瑊原名韩瑊,是韩国后期韩王安时的贵族,被任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与韩王安不一致,退隐韩原。秦灭韩国后,韩王安被劫掳,国破家亡,韩瑊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秦始皇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韩瑊在被秦吏询问姓氏时,指水戏称“此为吾姓”,秦吏误以为其姓“河”,韩瑊因此幸免于难,遂改姓“何”,定居庐江,勤耕苦读,家道日隆,成为何姓的重要一支。
何瑊与姜夫人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后代称此地为“何坟岗墓”。宋时,庄间李公光过览并题诗纪念。2000年,海内外何氏宗亲捐款建设了何氏始祖陵园,成为海内外何氏寻根问祖的圣地。每年清明前后,均有大量何氏族人前来祭祖观光。
## 三、郡望堂号
### (一)郡望
何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个郡望,主要有以下七个:
1. **庐江郡**: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安徽芜湖、寿县、江西九江等地,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庐江何氏在魏晋南朝时期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发达,是何姓的重要郡望之一。
2. **陈郡**:辖今豫东、豫南及安徽部分地区,历经两汉、曹魏等时期,陈郡何氏的发祥地为太康(魏晋时期称阳夏)。自汉代至魏晋时期,陈郡何氏家族见于文献记载者有4代11人,奠基者为何夔。
3. **东海郡**:东海何氏家族位于东海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市),形成于南朝刘宋时代,较庐江何氏晚二百多年。该家族分支较多,其中何承天一门最为著名。
4. **郫县**:秦始置县,位于今四川省成都西北。此支何姓的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何武。
5. **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此支何氏的开基始祖为何比干及何并。
6. **丹阳郡**:又称润州,治所在今江苏省丹阳。隋置润州,唐移丹徒(今镇江)。丹阳何氏是何姓的重要分支之一。
7. **齐郡**:西汉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临淄(今山东省临淄一带)。隋唐时期为青州北海郡。
### (二)堂号
1. **水部堂**:南朝梁代何逊官至尚书水部郎,著有《何水部集》,其后世子孙以“水部”为堂号。
2. **四友堂**:明朝大学问家何良俊自称与庄子、维摩诘、白太傅三人为友,加上自己合为四友,并称书房为“四友斋”,其后人以“四友堂”为堂号。
3. **忠孝堂**:明代许州人何清在宁夏环县做官,得知母亲去世后,徒步千里回乡奔丧,并在母亲墓前结庐守孝三年,其后世族人以“忠孝堂”为堂号。
4. **庐江堂**:韩瑊为何姓始祖,其子孙在庐江一带繁衍,发展成为望族,后代以“庐江”作为何氏的堂号,称为“庐江堂”。
5. **其他堂号**:何姓的主要堂号还包括“学海堂”“敬享堂”“忠义堂”“仁义堂”“务本堂”“广右堂”“缵续堂”“赐策堂”“义门堂”“慈荫堂”“世德堂”“三桂堂”“咏梅堂”“抚逸堂”等。
## 四、迁徙分布
何姓的发源地主要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早期主要分布于江淮流域及江淮流域以北地区。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地,形成了庐江、陈郡、东海三大郡望,成为名门望族。晋代“永嘉之乱”后,何姓开始南迁,成为“入闽八姓”之一。隋唐时期,何姓在南北地区均得以发展,尤其在南方繁衍更为兴盛。宋元时期,何姓在南方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成为更大的望族,人才辈出。明清时代,何姓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遍布全国各地。根据最新人口统计,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2%。在南方各省区,何姓人口占各省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而在北方省区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左右。人口最集中的省份为四川、广东、湖南三省,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44%。
## 五、历史名人
### (一)西汉时期
– **何武**:字君公,西汉蜀郡郫县人,为人仁厚,历任御史大夫、大司空等官,封汜乡侯。哀帝时与丞相孔光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后因王莽谋诛异己,武自知难免,乃自杀。
### (二)东汉时期
– **何敞**:字文高,东汉扶风平陵人,水利学家,为人性直,曾任济南太傅、侍御史尚书、汝南太守等职,领导人民修治鱼阳旧渠,使耕田增加三万余顷。
– **何进**:东汉大将军,南阳宛人,何皇后的异母兄。黄巾起义时拜进为大将军,率军卫镇京师,以功封慎侯。灵帝崩后,进谋诛宦官不密,反为所害。
– **何熙**:字孟孙,东汉陈郡阳夏人,少有大志,官至御史中丞、晋大司农。永初间南翠于与乌丸俱反,熙以车骑将军征之,暴疾殁于征战军中。其家族世代为卿相,有政能光大家声。
### (三)三国时期
– **何晏**:字平叔(190-249),南阳宛人,三国时玄学家,为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者之一。汉代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收养其为子。晏少时聪慧过人,官拜散骑侍郎、侍中、吏部尚书,后为司马懿所杀。著有《论语集解》《景福殿赋》《道论》等。
### (四)东晋时期
– **何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成帝称其“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晚年崇修佛寺,其弟何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
– **何逊**:字仲言,南朝梁东海郯人,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其诗与阴铿齐名,文与刘孝绰齐名,有集八卷,今失传,明人辑有何水部集一卷。
– **何无忌**:晋代东海郯人,少有大志,忠亮任气,为广武将军。桓玄篡位时,与刘裕等起义兵,后在与庐循作战中战败,躬执督战而死,谥忠肃。
### (五)唐代
– **何易於**:唐为益昌令,爱民如赤子,常焚诏书以减轻百姓负担,公正廉明,狱中三年无一囚。后迁罗江令,被刺史裴休称为循吏。
– **何仙姑**:传说中的女仙名,八仙之一。北宋永州有何氏女,善言祸福,人称何仙姑。据传她生于937年,卒于1086年,享年149岁,临终时升天成仙。她一生博爱仁慈,经常施药施医给贫苦人,深受民间敬仰。
### (六)明代
– **何景明**:字仲默,河南信阳人,明朝文学家,与李梦阳、徐祯卿、边廷实并称四杰。其诗文不事摹仿,独树一帜,著有《太复集》。
### (七)清代
– **何绍基**:字子贞,湖南道州人,晚清宋诗派作家。其父何凌汉为嘉庆十年廷试探花,父子同持文柄。何绍基博通经史,精律算,书法成就极高,著有《柬洲诗文集》。
### (八)近现代
– **何叔衡**:字玉衡,湖南省宁乡人,清末秀才,中国共产党一大代表,历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中央执行委员等职。
– **何香凝**:当代杰出女画家,广东省南海人,廖仲恺夫人,早年加入兴中会,参与反清运动,为现代中国杰出的妇女领袖,岭南画派著名画家。
– **何长工**:原名何坤,湖南省华客人,曾参加五四运动,随中央红军长征,建国后任地质部副部长等职。
–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政府军政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代表中国政府接受日本投降。
## 六、结语
何姓作为中国第十七大姓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从韩国贵族的延续到少数民族的融合,从古代名人的辈出到现代精英的崛起,何姓始终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郡望堂号、迁徙分布以及丰富的文化传承,展现了何姓家族的辉煌与荣耀。何姓的每一个分支、每一位名人,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