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是中国较为常见的姓氏之一,在最新人口统计中,唐姓人口约有 1020 万 ,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位列第 25 位 。唐姓历史悠久,起源多元,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在华夏大地开枝散叶,名人辈出,影响深远。

一、姓氏起源

(一)出自祁姓,黄帝轩辕氏之后

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 是他的谥号。起初,尧被封于陶,后来迁到唐,因此被称作陶唐氏。等到尧成为天子,便以唐作为国号,所以也叫唐尧。尧在位 100 年后,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尧去世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 。到了周武王时期,唐侯发动叛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而原本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中,有人以国为氏,称唐氏 。

在线起名

生成需消耗:100算力  还等什么?赶快去 充值会员充值积分

(二)出自姬姓,唐叔虞子孙以国为氏

唐叔虞是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 。周成王灭唐国后,将其地封给唐叔虞 。唐叔虞的子孙后来也以国为氏,从此姓唐 。

(三)其他姬姓唐国后裔

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后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以唐为姓 。春秋时期,还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所灭,其后人也称为唐氏 。以上这几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

(四)外族改姓

东汉时,唐姓开始有其他民族加入 。例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 ;陇西(今属甘肃)的羌族中也有唐姓 。随着民族融合的推进,更多少数民族的唐姓逐渐融入汉族唐姓之中,丰富了唐姓的来源 。

二、姓氏分布

(一)早期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在魏、楚、晋、秦等地 。比如战国时期,魏国有唐雎 ,楚国有唐昧 。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迁居到沛国(今江苏沛县) 。

(二)汉晋至南北朝时期

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 。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他的儿子唐辉又迁徙到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 。南朝齐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并称帝,国号吴 。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经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

(三)唐宋时期

唐朝时,河南固始的唐氏移居福建 。宋代,晋昌唐氏跟随宋室南渡,定居在江西宁都,之后又迁徙到广东潮阳、大埔,还有迁徙到梅州及广西的 。

(四)元明清时期

元代之后,唐姓继续扩散 。清代时,福建、广东的唐氏有的移居台湾,甚至有人远徙海外 。例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如今,唐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在湖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较为集中 。

三、郡望堂号

(一)堂号

  1. 移风堂:汉朝时,费汛担任萧县令,他爱民如子,先进行教化,后实施刑罚 。在任 9 年期间,当地的不良风俗都得到了转变,全县连续 3 年都没有百姓打官司 。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县边界,却不进入萧县境内 。因此,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后人以 “移风” 为堂号,纪念这一典故 。
  2. 晋阳堂:以唐姓的重要郡望晋阳为名 。晋阳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唐姓在此地发展壮大,后人以此为堂号,彰显家族渊源 。
  3. 晋昌堂:源于唐姓在晋昌郡的发展 。晋昌唐氏人才辈出,逐渐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家族分支,以 “晋昌” 为堂号,铭记家族的辉煌 。
  4. 北海堂:因北海郡而得名 。北海郡是唐姓的郡望之一,在此地的唐姓家族以 “北海” 作为堂号,传承家族文化 。

(二)郡望

  1. 晋昌郡:晋永和年间设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 。此支唐氏的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晋昌郡在唐姓的发展历程中,是重要的繁衍中心之一 。
  2. 北海郡:汉朝时从齐郡分出设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北海郡的唐姓家族在此地扎根,不断发展,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姓氏家族 。
  3. 鲁国:西汉初年将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晋代时改为郡 。鲁国地区的唐姓家族,受当地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 。
  4. 晋阳县:秦朝设置,治所在故晋阳城 。秦汉时期为太原郡治所,东汉以后又成为并州治所 。晋阳县地理位置重要,唐姓在此也有一定的发展 。

四、唐姓家谱

(一)上海地区

  1. 《唐氏族谱八卷》:详细记录了上海地区唐氏家族的世系传承、家族大事等信息 ,是研究上海唐氏家族历史的重要资料 。
  2. 《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聚焦云间唐氏分支,对该分支的家族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唐氏在云间地区的繁衍情况 。
  3. 《唐氏本支谱不分卷》:围绕唐氏本支家族,记录家族成员的信息,展现家族传承的主线 。

(二)江苏地区

  1. 《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延令唐氏家族的宗谱,记载了该家族在延令地区的发展历程,包括家族世系、家规家训等 。
  2. 《开沙唐氏族谱十卷》:开沙唐氏家族的族谱,对开沙唐氏的起源、迁徙以及各代家族成员进行详细记录 。
  3. 《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同样是关于丹徒开沙唐氏家族的宗谱,内容更为丰富,从多个角度展现家族的发展 。
  4. 《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昆陵唐氏家族的宗谱,为研究昆陵地区唐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依据 。

(三)浙江地区

  1. 《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姚江唐氏家族的家谱,包含家族世系、人物传记等内容,反映了姚江唐氏的家族风貌 。
  2. 《晋昌唐氏世谱九卷》:晋昌唐氏在浙江地区的世谱,记录了晋昌唐氏分支在浙江的发展传承 。
  3. 《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详细记录了东鲁唐氏在兰江、剡东等地的家族情况,是研究唐氏在浙江东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资料 。

(四)安徽地区

  1. 《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潜山崇本堂唐氏家族的宗谱,强调家族的崇本理念,对家族世系、家族文化等进行全面记录 。
  2. 《皖桐唐氏七修宗谱》:皖桐唐氏家族经过多次修订的宗谱,反映了家族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 。

(五)湖南地区

  1. 《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中湘唐氏朝支家族的六修谱,对该家族分支的世系、人物等进行了详细整理 。
  2. 《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衡山唐氏家族的七修族谱,记录了衡山唐氏家族多代人的信息,展现了家族的传承脉络 。
  3. 《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湘潭唐氏敦本堂家族的七修谱,体现了家族敦本的理念,内容丰富,涵盖家族各个方面 。
  4. 《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锦石唐氏家族的四修族谱,为研究锦石唐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五、历史名人

(一)战国时期

  1. 唐昧(?- 前 301):战国时楚将,一作唐蔑 。楚怀王二十八年(前 301),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打楚国方城,唐昧率领楚军在沘水两岸列阵,双方相持达六月之久 。后来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之战中,楚军大败,唐昧被杀,楚国失去宛、叶以北的大片土地 。此事在《吕氏春秋・处方》《史记・楚世家》等典籍中均有记载 。
  2. 唐勒:战国时期楚国的辞赋家 。他与宋玉同时期,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世辞赋创作有一定影响 。虽然其作品大多已失传,但在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 。
  3. 唐举:梁国的相术家 。以擅长相面之术而闻名,在当时的社会中颇受关注,其相术理论和实践对后世相术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

(二)汉代

唐蒙:西汉官吏 。汉武帝时期,他奉命出使夜郎国(现今贵州省一带) 。唐蒙带着丰厚的礼物,成功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朝,汉朝在此设立犍为郡 。从此,贵州地区纳入了汉朝的管辖范围,加强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联系 。

(三)晋代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 。他是西晋时期的将领,为人刚正不阿,有经国才略 。在军事上屡立战功,曾参与伐吴之战,为西晋统一全国做出贡献 。他治理地方时,也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 。

(四)南朝

唐寓之:南朝宋时农民起义首领 。南齐永明三年(485 年),他以反对检籍为号召,在新城(今浙江富阳西南)发动起义,得到了众多百姓的响应 。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唐寓之称帝,国号吴 。虽然这次起义最终被南齐政府镇压,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 。

(五)宋代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 。他博采众长,广泛收集前代的医药学资料,编著了《经史证类备本草》 。这部著作全面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流传极为广泛 。

(六)元代

唐棣(1296-1364):元代画家,字子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他出身秀才,曾担任吴江(今属江苏)令,也有说法称其为休宁(今属安徽)令,官至部郎 。唐棣擅长画山水,曾得到赵孟頫的指教,其绘画风格师法郭熙 。他尤其善于布置厂殿景物,画作具有清森华润的艺术效果 。他还曾为元宫嘉熙殿绘制壁画 。现存世的作品有《霜浦归渔》《秋山行旅》《村人聚饮》等图 。

(七)明代

  1. 唐寅:明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他生性洒脱,纵情于名山大川之间,还修筑了桃花坞居住 。唐寅毕生致力于绘画艺术,同时在诗文方面也颇有造诣 。他与祝允明、徐祯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 。其著作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
  2. 唐顺之(1507-1560):明代文学家,字应德、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江苏常州)人 。《明史》记载他 “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 。嘉靖八年,唐顺之考中进士第一 。他曾以郎中的身份在浙江抵御倭寇,因战功升为右佥都御史 。唐顺之学术造诣精深,对天文、地理、兵法、音乐、数学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 。在文学方面,他崇尚唐宋散文,是 “唐宋派” 的代表人物,主张诗文创作要有继承和创新,能够直抒胸臆,不落俗套 。著有《荆川集》 。

(八)清代

  1. 唐甄(1630-1704):清代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 。《清史稿》记载他担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时,“下车即导民树桑,…… 民利赖焉” 。不久后被罢官,生活陷入困境,炊烟屡屡断绝,甚至以食树叶为生,“衣败絮”,但他依然 “著述不辍” 。唐甄的思想学说以王阳明理学为宗,但反对 “空谈心性,不讲事功” 。他大胆指出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认为忠孝仁义等道德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致人于死地 。他主张发展生产,实现富国利民 。著有《潜书》等 。
  2. 唐英(1682 – 约 1755):清代戏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辽宁)人,隶属汉军正白旗 。字隽公、叔子,号蜗寄居士 。唐英擅长创作戏曲,能诗善书,绘画方面也有一定造诣,尤其擅长画山水人物 。雍正时期,他担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 。乾隆初年,升任九江关监督,仍掌管窑务 。他所督造的瓷器品质精良,享有盛名,被称为 “唐窑” 。后来他又担任广州关监督 。著有传奇、杂剧《转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种,合为《古柏堂传奇》,另有笔记《陶人心语》 。
  3. 唐廷枢(1832-1892):清代买办资本家,字景星,广东香山(广东中山)人,毕业于香港英教会学堂 。起初,他担任上海海关总翻译,后来成为英怡和洋行总买办,主办轮船公司及丝茶会馆,并担任董事长,积极经营出口贸易 。他捐得道员衔 。同治十二年(1873),被李鸿章任命为轮船招商局总办,还协助李鸿章创办开平煤矿,修建唐胥铁路 。后来因受盛宣怀排挤而失势 。
  4. 唐景崧(1841-1903):清代大臣,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 。光绪八年(1882),他主动请求前往越南,会同刘永福的黑旗军援助越南抗击法国侵略者 。后来他又组建景字军,多次挫败法军 。他逐渐升迁至台湾巡抚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唐景崧坚决反对割让台湾,被台湾民众推举为 “台湾民主国” 总统 。台湾沦陷后,他乘船逃回大陆,最终病逝 。著有《请缨日记》 。
  5.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维新派,字黻承,后改佛尘,湖南浏阳人,为贡生 。1897 年,他和谭嗣同一起创办时务学堂,并编辑《湘学报》 。次年,又创办《湘报》 。1898 年,与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积极宣传变法思想 。戊戌政变后,唐才常流亡日本 。1899 年,他与康有为、梁启超决定回国起兵 “勤王” 。回到上海后,成立自立会,组织自立军 。在汉口租界设立秘密机关,联络两湖及皖、赣会党和新军,组建自立七军,唐才常自任督办 。1900 年 8 月,事情泄露,21 日他被捕,22 日壮烈牺牲 。
  6. 唐再丰:清代杂技家,他对传统杂技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录,著有《鹅幻汇编》等杂技专著 。这些著作详细介绍了众多杂技节目及其表演技巧,为后世研究杂技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
  7. 唐英:清代才女,她工诗善画,在文学艺术领域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其作品风格清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九)近现代

  1. 唐绍仪(1862-1938):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 。他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外交、政治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民国初期的政治舞台上,唐绍仪积极推动各项改革,对中国近代政治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
  2. 唐生智(1889-1970):国民党将领,字孟潇,湖南东安人 。他在军事生涯中历经多次战役,曾参与北伐战争等重要军事行动 。唐生智在政治上也有一定影响力,其军事
    和政治理念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1. 唐继尧(1883 – 1927):滇军军阀,字蓂赓,云南会泽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投身滇军,在云南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主政云南期间,大力推行教育、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同时也不断扩充势力范围,其势力一度延伸至贵州、四川等地,对西南地区的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
    2. 唐淮源(1886 – 1941):抗日将领,字佛川,云南江川人。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1941 年中条山战役爆发,他率部顽强抵抗日军进攻。在陷入重围、弹尽援绝的情况下,唐淮源将军宁死不屈,举枪自戕,壮烈殉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与爱国情怀 。
    3. 唐澍(1903 – 1928):红军将领,河北徐水人。192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1927 年参与领导清涧起义,后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为创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做出重要贡献,1928 年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
    4. 唐亮(1910 – 1986):军事家,湖南浏阳人。1926 年投身革命,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他屡立战功,参与指挥了诸多重要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为军队建设和国防事业奉献力量,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
    5. 唐敖庆(1915 – 2008):化学家,江苏宜兴人。中国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量子化学、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等多个领域取得系统性和创新性的成果,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优秀化学人才,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
    6. 唐有祺(1920 – 2020):化学家,上海南汇人。在晶体结构测定、结构化学和化学教育等方面成果丰硕,为中国物质结构研究的发展奠定基础,积极推动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国内外化学界享有崇高声誉 。
    7. 唐稚松(1925 – 2008):计算机专家,湖南长沙人。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先驱之一,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程序设计语言等方面进行开创性研究,主持研制中国首个可执行时序逻辑语言系统,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起步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
    8. 唐钺(1891 – 1987):心理学家,福建闽侯人。致力于心理学研究与教育工作,在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等领域颇有建树,翻译和编写多部心理学著作,对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培养了众多心理学专业人才 。
    9. 唐长孺(1911 – 1994):历史学家,江苏吴江人。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研究领域造诣深厚,其学术成果如《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等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对诸多历史问题提出独到见解,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
    10. 唐兰(1901 – 1979):文字学家,浙江嘉兴人。在古文字学领域成就斐然,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的考释与研究有重大突破,提出诸多创新性理论与观点,如 “三书说” 等,对中国文字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影响深远 。
    11. 唐文治(1865 – 1954):教育家,江苏太仓人。曾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交通大学前身)监督等职,大力倡导教育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与学识,在工科教育、国学教育等方面成果卓著,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
    12. 唐弢(1913 – 1992):散文家,浙江镇海人。其散文风格独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在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方面均有突出成就,著有《晦庵书话》等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与传播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13. 唐一禾(1905 – 1944):油画家,湖北武昌人。擅长油画创作,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艺术感染力,其代表作《七七的号角》等展现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为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
    14. 唐槐秋(1898 – 1954):话剧演员,湖南湘阴人。中国早期话剧运动的重要人物,组建了中国旅行剧团等话剧团体,在舞台表演、话剧推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
    15. 唐家璇:男,汉族,1938 年 1 月生,江苏镇江人。1973 年 11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 年 9 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1955 年至 1958 年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学习,1958 年至 1962 年在北京大学东语系日语专业深造 。1962 年至 1964 年在广播事业局对外部日语组工作,1964 年至 1969 年任职于外交部翻译队 。1969 年至 1970 年在外交部 “五七” 干校劳动,1970 年至 1978 年担任对外友协副处长、中日友协理事 。1978 年至 1983 年任驻日本使馆二秘、一秘,1983 年至 1985 年在中央国家机关外事口整党工作指导小组办公室任副主任 。1985 年至 1988 年担任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1988 年至 1991 年任驻日本使馆公使衔参赞、公使 。1991 年至 1993 年升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1993 年至 1994 年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 。1994 年至 1997 年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1997 年至 1998 年任外交部党委书记、副部长 。1998 年至 2000 年出任外交部部长、党委书记,2000 年至 2003 年 3 月任外交部部长、党委委员 。2003 年 3 月起担任国务委员,2004 年 6 月出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是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
起名改名, 专业定制,+康老师薇:qiming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