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其起源可追溯至颛顼的后代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童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58位,在台湾排名第97位,人口约为102.1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根据2025年的百家姓排名,童姓排名第160位。童姓的先人早期主要活跃于渤海地区(今山东省北部),后逐渐向南迁徙,到了宋、元时期,成为南方各地的一个著名姓氏。
# 童姓:历史渊源与家族传承
## 一、姓氏源流
童(Tóng)姓来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 **源自黄帝后裔**:上古时期,黄帝之孙颛顼有一个儿子名叫老童。老童天生拥有一副绝佳的嗓子,说话唱歌时,嗓音如同钟磬一般宏亮清越,且富有音乐的韵味。他的后世子孙为纪念祖上,便以名字中的“童”字作为姓氏,这便是童姓的一个重要起源。
2. **出自胥姓演变**:此支童姓始自风姓,是赫胥氏的后代。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胥童与周朝权臣栾书、中行偃积怨颇深。后来栾书、中行偃得到厉公宠信,胥童惨遭杀害。他的后人为了躲避仇杀,便以祖父名字为姓,将“胥”改为“童”,从而形成了童姓的另一支脉。
## 二、迁徙分布
据唐人所著《姓纂》记载:“颛顼生老童,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望出渤海。”老童在我国姓氏源流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帝喾时专司“光融天下”的前后两位祝融氏——重黎和吴回,均为老童之子。重黎的子孙后裔发展为司马氏;吴回的子孙繁衍更为广泛,后世的岑、胡、彭、钱、曹等众多姓氏,追根溯源都是吴回的后代。由此可见,源自老童的这一家族堪称“同宗而不同姓的大家族”。
童姓先人早期主要活跃于渤海地区,也就是如今的山东省北部。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向南迁徙。到了宋、元之际,童姓已在南方各地成为著名姓氏,其望族聚居于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从历史活动情况来看,东汉时期山东诸城(姑幕)的童仲玉是最早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童姓名人。他以乐善好施而闻名遐迩,与儿子童恢、童翊都登上了《后汉书》“循吏传”。唐代有工于诗词的著名才子童翰卿,以及以眉宇秀整、尚友拔俗见称的名士童宗说,著有《柳文音注》,被尊称为“南城先生”。
在人口数量和排名方面,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童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相对较小。目前,童姓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位大姓,在台湾地区排名第 97 位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变迁,童姓人口数量也在逐渐变化。
## 三、历史名人
1. **童钰**:清代著名的诗画家。早年放弃学业,专注于诗歌与古文创作。他与同郡的刘文蔚等人并称“越中七子”。在绘画领域,童钰擅长山水、兰竹、木石,尤其以画梅著称,其作品独具风格。他著有《二树山人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2. **童贯**:宋代太师,深受宋徽宗宠信。他因成功镇压方腊起义军,被进封为太师。然而,在金将粘罕南侵时,童贯作为河北宣抚使,却临阵脱逃,奔入都城。宋钦宗即位后,童贯被人弹劾,最终被诏以数十项大罪处死。
3.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省诸城)人。早年他在州郡担任下等官员,以奉公廉洁而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他十分赏识,将其召至自己府中任职。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追随者纷纷离去,唯有童恢忠心耿耿,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至杨赐免罪获释。光和五年(182 年),杨赐推荐童恢担任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间,体谅百姓疾苦。他宽以待人,下属或民众犯错时,总是以理服人;对尽职效力且有成绩的下属,则给予褒奖。而对自己,童恢严以律己,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不仅抓紧农业生产,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产业。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的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治安良好,多年无刑事案件发生,邻县民众纷纷迁居前来。童恢死后,不其百姓为纪念他,为其修建“童公祠”,并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还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对他勤政爱民事迹的神化与崇敬。
4. **童翊**:汉代人士,品德高尚,在乡里积极为百姓做好事,深受人们尊敬。他人还在世时,人们就为他竖碑立传,以铭记他的善举。
5. **童仲玉**:汉时山东省诸城人,以行善做好事而闻名,被当地人称为大好人。他是当地豪富,在灾荒之年,拿出全部家产长期赈恤灾民,使得九族乡里数百人得以存活。
6. **童居易**:宋朝人,因学问高超而闻名,被人们尊称为“杜州先生”。
7. **童朝仪**:明代人,文武双全,既能作诗又能书画,还被朝廷任命为将军,深受当时人的称赞。
8. **童叶庚**:清代知县,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他博学嗜古,手抄众多群籍,其中多为海内孤本。著有《益智图》等作品,为文化传承做出了贡献。
9. **童弟周**:现代生物学家、教育家、实验胚胎学家。1930 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前往比利时、法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34 年回国后,致力于文昌鱼和鱼类胚胎学研究,在脊索动物、鱼类和两栖类动物卵子发育能力方面有独特发现,为我国生物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东汉还有丹阳太守童恢,宋代有学者童伯羽、隐士童参,明代有诗人童翼、画家童原、学者童承叙、神童童梓、进士童朝仪等众多历史名人。
## 四、郡望堂号
1. **郡望**
◦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所置郡,其地理位置相当于现在的山西省代县一带。
◦ **建昌**:东汉时设置建昌县,隶属于豫章郡,故城位于今江西省南城县。
◦ **渤海郡**:西汉时期所置郡,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2. **堂号**
童姓的主要堂号有“五桂堂”“启后堂”等。
## 五、宗祠对联
### 四言通用联
• **歌传循吏;荐赐逸民**
上联讲述东汉童恢的故事,他早年在州郡任职,奉公廉洁,深受司徒杨赐赏识。杨赐遭难时,童恢忠心追随,为其表白,直至杨赐获释,其忠贞令人钦佩。下联说的是宋代童詧,他隐居不仕,后以逸民身份被举荐入朝。
• **望出渤海;名播山阴**
此联说的是明代进士童朝仪,他是山阴人,历官后军都督,工书画,善诗词,天性孝友,文采风流,一度名震遐迩。初任大同副总兵时,总制杨嗣昌称赞他有古名将之才,崇祯年间因病归乡。
• **敕赐寿考;民立生碑**
上联提到北宋瓯宁人童参,性格淳朴,以耕种为生,仁宗初年他寿至一百零二岁,仁宗曾赐敕慰劳。下联讲东汉姑幕人童翊,字汉文,举孝廉,任须昌长,为官有政绩,吏民为他立生碑纪念。
• **雁门世泽;杜洲家声**
全联说的是宋代童居易,他居住在杜洲之滨,学者尊称他为“杜洲先生”。
• **隐居淳朴;善政廉平**
上联说的是宋代童伯羽,他沉默寡言,喜爱读书,师从朱熹,不乐于仕进,人称“敬义先生”。下联讲的是东汉童恢,少时在州郡为吏,司徒杨赐听闻他执法廉平,便征召他任职。
• **通经博学;操尚拔俗**
上联说的是宋代童詧,他博通经学,尤其在《易》《太玄》方面造诣深厚,著有《发隐》一篇。下联讲的是唐代童宗说,他眉宇秀整,操行高尚,超凡脱俗,曾任袁州教授,著有《柳文音注》等作品。
### 五言通用联
• **临清人为宝;益智世所珍**
上联说的是明代孝廉童叙,字景和,瓯宁人。他生性至孝,喜好学习,永乐年间,有司以孝廉举荐他到京城,他因母亲年老请求回家终养,得到诏许,终身不再出仕,著有《临清集》。下联讲的是清代知县童叶庚,字松君,崇明人。咸丰年间任德清知县,光绪年间归隐吴门,博学嗜古,手抄众多孤本,著有《益智图》等。
• **农亩时勤业;儒林日漱芳**
此联是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秀山岛童姓的源头是从浙江省慈溪市车厮陆家埠迁徙而来。古时,娼、优、隶、卒等职业被视为贱业,许多家族严禁后裔从事这些行业,对自甘下贱者予以革谱、出族等惩罚。这副对联体现了童氏家族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和对良好品德的追求。
### 六言通用联
• **名列越中七子;功盖天启三边**
上联说的是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他年少时放弃科举学业,专注于诗、古文创作,与同郡刘文蔚等人并称“越中七子”,擅长山水、兰竹、木石绘画,写梅尤为著名,著有《二树山人集》。下联说的是明代进士童朝仪,字令侯,山阴人,在天启年间有着卓越的功绩。
• **非显非藏姓氏;半耕半读人家**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体现了童氏家族淡泊名利、重视耕读传家的传统。
### 七言通用联
• **季昆画苑皆高手;父子文坛俱名家**
全联说的是明代画家童原,字原山,华亭人。他绘画技艺高超,兄弟二人在画苑中都是佼佼者,尤其是童原,花鸟虫鱼绘画得宋元笔意。他的父亲童垲,精于书画,年少时曾为董文敏作小像,董文敏还为他题写“精一楼”匾额,此事记载于《绘图宝鉴续纂》等典籍中。
• **五经训解垂泽远;二树山人留芳长**
上联说的是宋代学者童伯羽,字飞卿,瓯宁人。他勤奋好学,师从朱熹,不乐于仕进,人称敬义先生,著有《五经训解》等作品,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下联说的是清代诗画家童鲸,字璞岩,号二树,山阴人,其诗画作品流传后世,为人所铭记。
• **和气致祥遗泽远;好山排闼送青来**
此联为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童氏家祠联,寓意家族和睦能带来祥瑞,美好的自然环境也能为家族增添福祉。
### 七言以上通用联
• **祀典重千年,岁时报本;绵延昌百世,忠孝传家**
此联为安徽省芜湖县童湖村童氏宗祠联,强调了童氏家族重视祭祀传统,传承忠孝家风,祈求家族繁荣昌盛、福泽绵延。
• **十亩闲闲,年高备邵膺承务;七龄小小,才奇学业博魏科**
上联说的是宋代隐士童参,瓯宁人,性格淳朴,隐居耕种,仁宗初年他一百零二岁,被赐敕慰劳,授承务郎,不久后去世。下联说的是宋代童姓“神童”童梓,年仅七岁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考中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