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起源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源自帝舜的后代胡公满,他被封于陈,其子孙以国名为姓,后来陈国灭亡后,部分人改姓胡;二是源自少数民族的改姓,如鲜卑族的贺鲁氏、匈奴的胡姓部落等在融入汉族后改姓胡;三是其他姓氏的改姓,如朱姓、涂姓等因避祸、避讳等原因改姓胡。胡姓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如胡适,他是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在文学革命、白话文推广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有胡雪岩,他是晚清著名商人,被誉为“红顶商人”,在商业领域有着卓越成就。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胡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位居前列,通常位列第10名左右。在人口数量方面,胡姓人口众多,据估算,中国大陆地区胡姓人口大约有2000万至2500万左右。胡姓的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北等省份,这些地区胡姓人口占比较高,此外,在北方的河南、山东等省份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等地也有大量胡姓人口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姓氏排名和人口统计数据会随着时间和统计口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 胡姓概述
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 胡姓源流
1. **出自妫姓,以人名为氏**
西周初年,帝舜的后人胡公满受封于陈国,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其后人有的以胡为氏。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中国胡氏的先祖是正统的虞舜后裔,黄帝子孙。
2. **出自姬、归姓,以国名为氏**
◦ **姬姓胡国**:在河南省漯河市东,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攻打吴国,后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最终被楚国吞并。
◦ **归姓胡国**:在安徽省阜阳,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春秋末期,这两个胡国先后被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子孙都以胡为姓,形成两支胡氏,世代相沿。
3. **他姓改为胡姓**
◦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胡(纥)骨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姓,称胡氏。
◦ 汉代太御胡广,本姓黄,后改为胡姓,其子孙以胡为氏。
◦ 曾出现过复姓胡母氏,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历史。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
4. **古代北方匈奴族后裔敕勒族人的姓氏**
汉代以后,特别是五胡乱华之时,进入中原的外族纷纷改姓“胡”氏,为汉族胡氏增添了新的成分。如后周的胡琮,就是敕勒族人,其后世子孙皆为胡姓。

# 得姓始祖
胡公满。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省永济南),所以后代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帝舜的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奉守帝舜的宗祀。妫满所建的陈国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包括今安徽省北部的阜阳、河南省中部的郾城等地。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称胡公满。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妫满谥号为氏,称胡氏,此为河南胡氏。故胡氏后人尊胡公满为胡姓的始祖。

# 迁徙分布
胡氏起源于周初的封地陈国,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此后,胡氏以此为源地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至汉时,迁入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湖北等地。其中,迁去甘肃省境的一族,在后汉时已成为一大望族,后成为各地胡氏繁衍的主要来源。

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胡姓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胡姓遂迁入福建。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后来,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胡姓遍及全中国。胡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1.31%,为中国人口超过1%的十九个大姓之一,居第十三位,在台湾排名第三十八。四川、湖北、江西、安徽、浙江、山东、湖南多此姓,上述八省胡姓约占全国汉族胡姓人口65%。其中四川省约占全国汉族胡姓13%。

# 历史名人
• **胡安**:汉初著名教育家,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
• **胡遵**:文武双全,位居车骑将军。他有六子,最著名者是胡奋,在晋宣帝时屡立战功,官至镇南大将军。胡奋的女儿胡芳是晋武帝司马炎的贵嫔,从此成为外戚,权势更加显赫。南北朝时期,拓跋氏统治的北魏对清河崔、范阳卢、太原郭、河东柳几个大姓重重打击,而胡奋后裔胡国珍之女却成为北魏皇太后,胡姓步入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从胡遵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安定临泾胡氏位至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者多达十余人,还出了两位皇太后、皇后,盛极一时。
• **胡瑰**:后唐著名画家,河北省涿县人。尤工画马,用笔清劲细密,而骨骼体状都生动有神。
• **胡瑗**:北宋著名学者,教育家,江苏省泰县人。曾官至太常博士。提倡“明体达用”之学,开宋代理学的先声。
•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学者、思想家及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曾获英美各大学致赠名誉博士学位三十五种。任北京大学教授时,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文学改革。曾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及校长、驻美大使、国大代表、中央研究院院长。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章实斋年谱》《先秦名学史》《戴东原的哲学》《白话文学史》《丁文江的传记》等数十种,另辑成《胡适文存》。
•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人,宋经学家。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王安石废弃《春秋》,安国以为其乃先圣传心之要典,故仍潜心研究二十年。谥文定。著有《春秋传》《资治通监举要补遗》等。
• **胡大海**:明代大将,江苏省泗洪人,官封魏国公。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 **胡以晃**:太平天国杰出将领,广西人。封护国侯,旋改护天侯,晋升封豫王。
• **胡林翼**:字润芝,号贶生,湖南益阳人。道光间进士,累官至湖北巡抚,时洪杨军事盛,林翼创厘金,通盐运、改漳漕、增裕府库,固守武昌,为各省战争之根据,治军明纪律,又加意将才,尝曰:“兵之嚣者无不疲,将之贫者无不怯。”又曰:“才者无求于天下,天下当自求之。”世以为知言,后卒于军,谥文忠,有《读史兵略》及奏疏文集、《胡文忠公道集》。

# 郡望堂号
1. **郡望**
◦ **安定郡**:
▪ 汉代设置,治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镇原东南),废安定县。十六国时,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隋唐安定郡即泾州。唐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金为泾川县,为泾州治所。
▪ 蒙古以陕西安定堡为安定县,1935年改子长县(谢子长烈士),移治原县治东的瓦窑堡。
◦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在今天河南省新蔡县一带。
◦ **弋阳郡**:隋置弋阳郡,武德三年改为光州,郡治在今河南省潢川县。
◦ **定城、义阳郡**:郡治在今河南省信阳市。
◦ **中州、洛阳、户县**:郡汉在今属陕西省、河东等地。
2. **堂号**
◦ **澹安堂**:得名是由于宋朝胡诠所著的《谭安集》。
◦ **安定堂**:源出安定郡,始建于西汉。郡治先在高平(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后徙临泾,即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再徙安定,即今甘肃泾川县北泾河北岸。唐初称安定为泾州。后来成了胡姓的堂号,可见安定在胡姓历史上的地位。此堂始祖源于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 **庐陵堂**:庐陵堂胡氏的始迁祖是胡公霸,即胡杲。八传至胡铨。胡铨的家族在宋代已成为大族,胡铨的兄弟胡铸、胡锷,儿子胡泳……,孙子胡桦、胡椅等人,虽然名声不如胡铨显赫,但都小有成就。江西吉水、湖南汝城县三塘、浙江绍兴厚宝等地的胡姓,都是胡铨的后裔。著名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胡铨的第三十二代孙。
◦ **绩溪堂**:绩溪堂胡氏因为近代出了大学者胡适而斐声中外。据谱牒记载,他们是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来的,始迁祖是胡昌翼的儿子胡延正。绩溪胡氏一度祭祀胡公满,后来又改祀胡昌翼。胡适自己也说,他在孩提时参加过始祖昌翼公一千岁的纪念祭典。
此外,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淮阳堂”“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本始堂”等。

# 胡姓宗祠通用对联
## 〖胡姓宗祠门楣题辞〗
• **苏湖世第 苏湖流芳 淮海家声**
◦ “苏湖世第”“苏湖流芳”,出自胡瑗事迹。胡瑗(公元993 – 1059),字翼之。宋代泰州海陵(今江苏省泰州)人,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被奉为宋代理学先驱。史传载: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范仲淹荐之,以白衣对崇政殿,授校书郎,以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弟子数百人,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居四五。以太常博士致仕归。”胡瑗从教较之宋代另一著名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还早一百三十多年。胡氏后裔为纪念胡瑗毕生从教,玄歌不辍、桃李芬芳之盛况及其卓著的业绩,故于正大门上方题“苏湖世第”或“苏湖流芳”。
◦ “淮海家声”,出自胡姓安定堂始祖胡质、胡威事迹。胡质,三国魏寺春人,少知名。曹操召为顿丘令,官至荆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都督青、徐诸军事。每建军功赏赐,皆散于众,无入家者,家无余财,惟赐衣、书箧而已,以清畏人知著名。胡威,质子,官至徐州刺史,父子清慎,名誉著闻当世。入朝,武帝(曹操)问:“卿孰与父清?”威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帝称善,累迁前将军,以功封平春侯。胡质、胡威祖孙数均以忠慎清贞之誉著闻当世,而原籍淮海寿春县,故胡姓门楣有题“淮海家声”者。胡质、胡威父子为国镇守边关,均卒于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县等六个县、宁县四个县),子孙留居安定,胡姓堂名安定堂源此。

## 〖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 **寿齐九老;名列四真**
◦ 上联典指唐代人胡杲,会昌年间官怀州司马,后与白居易等人在各阳组织香山九老会。
◦ 下联典指北宋初学者、教育家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世代住陕西路安定堡,学者称安定先生。曾任国子监直讲、太子中允、侍讲,官至太常博士。在苏州、湖州间讲学二十余年,与孙复、石介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为“宋初三先生”。当时有明令以他的教学方法为太学法。著作有《论语说》《春秋口叹》。当时人称富弼为真宰相、包拯为真御史、欧阳修为真学士、胡瑗为真先生。(原文“胡暖”应为“胡瑗”)
• **春秋心典;理学宗功**
◦ 上联典指宋代太学博士胡安国(1074 – 1138),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省崇安)人。绍圣年间进士,历官太学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潜心研究《春秋》,著《春秋传》三十卷,往往借用《春秋》史事议论政治,明代初年曾定此书为科举取士的教科书。因北宋王安石曾提出废《春秋》,他说:“这是古代圣人的传心要典,怎么能让皇帝不得读、学士不得读呢?”
◦ 下联典指宋代徽猷阁直学士胡寅,字明仲,建宁崇安人。宣和年间进士,靖康初年任校书郎、中书舍人、徽猷阁学士,崇尚理学,学者称致堂先生。曾上书高宗,建议组织义军,北上迎徽、钦二帝回朝。著有《读史管见》《斐然集》《论语详说》等。
•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
此联为清代大臣胡林翼(1812 – 1861)撰题联。胡林翼,字贻生,号润芝,湖南益阳人。官至贵州镇远知府。有《胡文忠公遗集》。
• **虞宾衍派;沩汭流源**
全联典出“虞宾、沩汭”,均胡姓繁衍望地之一。
• **系承胡公;望出淮阳**
全联典指胡姓的源流和郡望。“胡公”,舜之裔孙。
• **经资羽翼;祠表贤良**
◦ 上联典指宋·胡宁著《春秋通旨》,以羽翼而且书。(原文表述不太清晰准确,推测大意如此)
◦ 下联典指清·胡林翼卒,入祀贤良祠。
• **〖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 **淮海家声远;苏湖世泽长**
此联为胡姓宗祠“安定堂”联。
◦ **地据蛟潭胜;家传麟史风**
此联为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中川村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祠的地理位置;下联典指南宋胡安国著《春秋传》事,孔子作《春秋》,至“西狩获麟”止,所以《春秋》被称为“麟经”。
◦ **成名由吴母;有妹媲刘家**
◦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
◦ 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此联为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联。另:更多的安徽省黟县西递村胡氏宗祠“敬爱堂”“履福堂”“笃敬堂”“敦仁堂”等堂联,详见《黟

县西递村对联 [皖]》胡姓宗祠堂联的部份内容。

## 〖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 **冬去松枝仍独秀;春来梅蕊已齐开**
全联典指宋·胡安国事典。
• **古色新香画别致;月光清气春宜人**
此联为鹤顶格嵌胡姓“胡”字的祈字联。
• **古来大千多奇彩;月到十五分外明**
同上。
• **镇守金华称大海;撰书禹贡号东蕉**
◦ 上联典指明初将领胡大海事典。胡大海,宁通甫,虹人。卒封越国公。
◦ 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1633 – 1714),初名渭生,字出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一生潜研儒家经典。所撰《禹贡锥指》,绘图四十七篇,为《禹贡》最好的注释本。
• **十年烟水持竿钓;千古须眉下笔先**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胡远撰题联。胡远,字公寿,江苏华亭人,号瘦鹤。善画山水,有《寄鹤轩诗》。
• **文倔苞深宗二汉;歌辞风致到初唐**
此联为清代书法、篆刻家胡震撰题联。胡震,字鼻山,富阳人。工篆刻,得汉人风格。分隶亦古拙可爱。
• **文武世家源流远;帝裔宗枝翼叶长**
——佚名撰广东省南雄县梅岭山珠玑巷胡氏宗祠联

南雄珠玑巷位于梅岭山下,是广东仅存的宋代古巷道,被称为“广东第一巷”。珠玑巷的得名始于唐代张昌七世同居,朝廷知道后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珠玑绦环。自梅关开通以来,梅关驿道就成为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唯一一条大道,也是北上商贸交易和南迁移民的重要交通路线,珠玑巷便成了这条驿道上的一个重要墟镇。前人杨廷桂在《南还日记》中描写:“途中行旅如蚁,挤拥甚于观剧。大量来自中原各地移民及商人进入岭南珠玑巷,又经此转至珠江三角洲及广西以至海外谋生,其后裔遍布岭南、港、澳、台和海外各国。”看来珠玑巷是大部分珠三角居民的发祥地,海外华侨的祖居。据珠玑巷南迁后裔联谊会搜集的各地南迁后裔143姓族谱记载,由珠玑巷播迁粤、港、澳、台及海内外的后裔数千万人,都承根认脉,均称珠玑巷为“七百年前的桑梓乡”。

## 〖胡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 **安国成名,本由吴母;稚威有妹,不亚刘家**
◦ 上联典指宋·胡安国,其母乃吴羡门女,羡门六经教授生徒,安国成为大儒。
◦ 下联典指清·胡天游,其妹胡石兰、胡景素、胡卧云俱能诗,比之刘家三妹。
• **舍己从人,大贤之量;推心置腹,群彦所趋**
此联为清代大臣曾国藩(1811 – 1872)书赠胡林翼联。
• **筑堤溉田,起春阳颂;辅君开国,奠盘石安**
◦ 上联典指晋代秦州刺史胡烈的事典。
◦ 下联典指明初大将、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的事典。
• **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此联为明代文学家胡居仁(1434 – 1484)自题联。
• **遗爱在人,莲幕留图纪南啸;藏书贻后,槐阴亲手植东园**
此联为安徽省绩溪县县城胡氏宗祠联。上联典指该族七十二世祖胡原,明代人,曾在福建兴化府做幕僚,平反一大冤狱,当地士民绘“莲幕图”并作诗文赠他。下联说该族七十六世祖胡有明,明代人,曾在县城东建东园书屋,并植槐、桂树。其孙胡松,字茂卿,正德年间进士,嘉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
• **姜水源长,伯祖启航,陈留始发;东山地沃,安石兴苗,宝树成荫**
此联为江西省上犹县胡氏宗祠“安定堂”联。
• **宗风自衡麓以外,若五峰、若双湖,类能为道学功臣,昭兹来许;世变当海水群飞,或割地、或纳币,问谁斥和戎宰相,绍我先人**
此联为湖南省华夏桥胡氏宗祠联。上联“道学功臣”,典指明代学者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余干人。一生以讲学为业,曾主持白鹿洞书院,为明代程朱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有《居业录》《易象耖》等。下联典指南宋胡寅,主张抗金,曾斥责“和戎宰相”秦桧,被秦桧以“讥讪朝政”罪名贬官,秦桧死后才得以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