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是中国常见姓氏之一,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百一十二位 ,人口约有 170 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 0.14%。其历史源远流长,来源颇为丰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一、姓氏来源

(一)源自黄帝后裔与安息国

远古时期,黄帝之子昌意,其长子颛顼继承帝位,次子安则被封于西戎。安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大致位于今伊朗高原地区。自古代汉武帝开始派遣使者前往安息国,两国之间开启了往来交流的篇章。当安息国王传至太子安清时,他无心王位,毅然出家为僧,并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 年)来到中国河南洛阳,致力于佛教的宣传与弘扬,随后在此定居,其子孙从此世代以安为姓 。

(二)他姓改姓与赐姓

  1. 北魏鲜卑族安迟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族的安迟氏纷纷改为安姓 ,这一举措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也为安姓增添了新的血脉。
  2. 唐朝安禄山改姓:唐朝时,安禄山原本姓康,因其母改嫁胡人安延偃,故而改姓安 。安禄山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他的改姓行为使得安姓的构成更加多元。
  3. 明朝赐姓:明朝时期,元人孟格、达色等被朝廷赐姓为安 ,这一赐姓行为体现了明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人士的笼络与接纳。
  4. 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唐朝时的回鹘人、奚人,以及明清时期彝族的沙骂氏、村密氏、吉巴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中的安佳氏、阿尔丹氏、德力根氏、安帐氏等众多姓氏,都纷纷改为安姓 。这些改姓行为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血缘上的相互交融,使得安姓的来源愈发丰富多样。

(三)以国名为氏

唐代存在 “昭武九姓”,其中一族以其原 “安国” 国名的首字作为姓氏,即安姓 。安国作为西域的一个国家,与唐朝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其国人以国名为氏,融入了中国的姓氏体系之中。

二、郡望堂号

(一)郡望

  1. 凉州:其治所在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 。凉州在古代是重要的地域划分,此地的安姓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郡望。
  2. 姑臧:治所位于今甘肃省武威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姑臧是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重镇 。这里先后成为前凉、后凉的都城,南凉、北凉也曾一度在此建都。姑臧原名盖臧,由匈奴修筑,后音讹为姑臧,城呈龙形,故而又名 “卧龙城” 。西汉时期设立姑臧县,隶属武威郡,东汉时成为武威郡的治所 。由于此地汉、羌、匈奴等多种民族杂居,又处于中西交通的要道,使其迅速发展成为河西地区的富庶之地 。三国曹魏时期设置凉州,以姑臧为治所,这便是姑臧作为凉州州治的开端 。西晋永宁元年(301 年),张轨担任凉州刺史,将州治设于姑臧 。西晋灭亡后,姑臧成为前凉的都城,在前凉原城的基础上增筑四城,一时间人文荟萃,经济繁荣昌盛 。东晋太元元年(376 年),前秦攻灭前凉,设置凉州刺史镇守姑臧,将豪右七千余户迁徙至关中 。十年后,吕光在此地自称凉州刺史,次年建立后凉,定都于姑臧 。晋义熙二年(406 年),曾被后秦主姚兴任命为凉州刺史的南凉王秃发傉檀进驻姑臧,四年后将南凉都城从乐都迁至此处 。不久之后,北凉王沮渠蒙逊率领步骑三万攻克姑臧,并于八年将北凉都城由张掖迁至姑臧,还在城南天梯山大造佛像 。宋元嘉十六年(439 年),北凉投降北魏,魏收取姑臧城内户口二十余万,将姑臧县改为林中县,仍作为武威郡的治所 。此后,姑臧城便以武威城的名称为世人所知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中土人士纷纷避难西入凉州,姑臧成为保留汉族文化的重要据点,同时也是佛学东传的关键之地 。后凉时期,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此地讲经说法,大力弘扬佛教 。北凉时期,沮渠蒙逊尊西域僧人昙无谶为国师,在此翻译出《大般涅槃经》等十几部经典 。姑臧的安姓家族在此历史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3. 武陵郡:汉朝时期设置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县以南) 。据《唐书世系表》记载:“出自姬姓。黄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 由此可见,武陵郡的安姓与黄帝后裔、安息国有着紧密的渊源,望出姑臧、河内 。武陵郡的安姓家族在当地不断繁衍,形成了自己的郡望特色。

(二)堂号

安姓主要以 “济世堂” 为堂号 。“济世” 一词,充分体现了安姓族人胸怀天下、救民济世的高尚情怀与远大抱负。在历史的长河中,安姓族人秉持着这一堂号精神,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做出了诸多贡献,以实际行动诠释着 “济世” 的深刻内涵 。

三、历代名人

(一)安期生

安期生为琅琊人,相传他曾跟随河上丈人学习仙术,常常在海上售卖仙药,当时的人们尊称他为 “千岁翁” 。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曾对汉武帝说:仙人安期生吃的巨枣,如同瓜那般硕大 。汉武帝听闻后,曾派人前往海上寻觅安期生,然而最终未能找到 。安期生的传说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古代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成为了人们对仙境、长生等美好向往的象征之一 。

(二)安清

安清,字世高,乃安息国太子 。他原本已经继承了安息国的王位,但为了能够回到中原,毅然将王位让给叔叔,自己出家为僧,虔诚地信奉佛教 。安清精通梵语,潜心念经修行 。东汉桓帝建和二年,他来到中国河南洛阳,积极致力于佛教的宣传与传播 。定居之后,为了更好地传教,他勤奋学习汉语,最终通晓了汉语,并将梵本佛经翻译为汉语,译有《修行道地经》等 30 余部,这些经典皆属于小乘佛教 。安清的传教活动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印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

(三)安同

曹魏时期的安同,为辽东人 。他在为官期间,明察秋毫,擅长校练,其家法严谨整肃 。当时的人们纷纷称赞他具有济世之才 。安同凭借自己的才能,在曹魏政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的治理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四)安金藏

唐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安金藏,是太常寺的乐工 。当时,太子李旦被人诬告谋反,武则天下令对此事展开查处 。安金藏为了洗脱太子的罪名,当众抽出佩刀,自剖其胸,肠子都流了出来,并坚定地表示 “愿剖心以明皇嗣不反” 。武则天被他的行为所感动,最终不再怀疑李旦 。安金藏这种舍生取义、忠诚护主的行为,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彰显了他的正直与勇敢 。

(五)安禄山

安禄山(703—757),营州柳城(在今辽宁朝阳)人,原名轧荦山,本姓康 。他的母亲是突厥人,后来其母改嫁胡人安延偃,他便改姓安,更名禄山 。安禄山精通蕃语,身材魁梧壮硕,骁勇善战,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收养为子,此后逐步升任平卢兵马使、营州都督等重要职务 。742 年,他晋升为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天宝三年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节度使、河北采访使,天宝十年又兼任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 。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他私下培植胡将,蓄养大量战马,同时笼络汉族失意文人 。最终,他拥有精兵 15 万,号称 20 万 。安禄山深知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又因与杨国忠争权夺利,于 755 年冬在范阳起兵反唐 。他率领军队举兵南下,迅速攻下重镇洛阳 。756 年,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为燕,建元圣武 。随后,他继续举兵西进,攻破潼关,直下长安,在城中大肆杀戮 。757 年,由于安禄山打算立安庆思为太子,结果被其长子安庆绪杀死 。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使唐朝由盛转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六)安重荣

五代时期的安重荣,为朔州(今属山西省)人 。起初,他担任后晋成德军节度使 。后来,石敬瑭向契丹投降,自称儿皇帝,安重荣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于是毅然起兵声讨石敬瑭 。然而,次年他在与石敬瑭的交战中战败身亡 。安重荣的儿子安德裕自幼被其部下秦习收养,安德裕喜好读书,博贯文史,尤其精通《礼》《传》 。后来,在宋开宝初年,安德裕考中进士,官至睦州知州,并著有文集四十卷 。安重荣的忠义之举和安德裕的学识成就,都为安姓家族增添了光彩 。

(七)安民

宋代的安民,为陕西长安(今西安一带)人,是著名的石匠 。当时,许多著名的石碑都出自他的巧手 。安民品格高尚,不畏权贵 。当时朝廷颁布蔡京所书写的《元祐党籍碑》,要求各州县刻碑立石 。安民在刻碑完成后,才得知蔡京乃是当朝奸臣,于是他坚决拒绝在碑上刻下 “安民刻石” 四字,并且拒收了百两酬金,他的这一行为深受人们的称颂 。安民的举动展现了他坚守正义、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 。

(八)安俊

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 。他官至陵川防御史,因其胡须修长,被人们尊称为长髯太保 。安俊长期驻守边地,在与羌人的多次交锋中,威名远扬,羌人对他十分畏惧 。在担任环州知州时,种世衡曾俘虏一名羌人,问他:“你害怕谁?” 那人回答:“害怕安太保。” 种世衡指着安俊说:“这就是长髯将军。” 安俊为保卫宋朝的边疆安全,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英勇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 。

(九)安熙

元代的安熙,为藁城(今属河北省)人 。他性格淡雅,喜好垂钓,著有《默庵集》五卷 。安熙的作品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文学素养 。

(十)安伸

淄川人安伸,为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官至太仆少卿 。他著有《柱史草》等作品 。安伸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其著作也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

(十一)安盘

明代嘉定州(今属上海市)人安盘,官至兵科给事中 。嘉靖初年,在关于大礼的争论中,他因仗义执言,遭到廷杖并被除名 。安盘著有《颐山诗话》二卷 。他的诗歌作品和文学见解,在当时的文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

(十二)安大嵬

明代云梦(今属湖北省)人安大嵬,性格高雅,不慕功名,博学好古,精通纬候 。安大嵬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展现了他深厚的学识底蕴 。

(十三)安传

明代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安传,万历年间中举,此后屡经升迁,官至刑部郎中,后出任卫辉府知府 。他著有《蛩音集》 。安传在为官生涯中有所作为,其文学创作也为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十四)安希范

江苏无锡人安希范,为明万历年间进士,被授予礼部主事一职 。他著有《天全堂集》 。安希范在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一定的表现,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他的思想观点 。

(十五)安维峻

甘肃省秦安人安维峻,清光绪年间进士,被授予编修之职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其言辞犀利,切中时弊,朝中内外臣民无不拍手称快 。然而,由于他的言论冒犯了慈禧太后,最终被革职 。此后,安维峻隐居柏崖,闭门著书 。安维峻直言敢谏,曾被慈禧革职,但他的正直和勇气令人钦佩 。后又被启用,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他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等 。清光绪十九年(1893),安维峻呈上一份满纸义愤、铁骨铮铮的奏疏 ——《请诛李鸿章疏》 。这份奏疏从东南沿海的福建直抵大清王朝的金銮大殿,犹如万钧雷霆当空炸裂,顿时震惊朝野 。在奏疏中,安维峻指出 “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 。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李鸿章之肉 。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 。臣未敢信 。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 最后,他义正言辞地提出要将 “倒行逆施,接济倭贼” 的李鸿章 “明正典型,以尊主权而平众怒” 。如此直呈国情、代言民意的奏疏一入宫,其结果可想而知 。恼羞成怒的慈禧太后一道令下,将安维峻交由刑部严惩,后经光绪皇帝曲意回护,才得以免于一死 。安维峻因此遭革职,被发往张家口补过赎罪 。但他由此愤书一呼,声名远扬,“声震中外,人多荣之,访问者萃于门,饯送者塞于道,或赠以言,或咨以赆,车马饮食,众皆为供应 。抵戍所,都统以下皆敬以客礼,聘主讲托才书院”(《清史稿》) 。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鸿章签订卖国的《中俄条约》,流放中的安维峻痛心疾首,连睡梦中都发出 “此疏纵死必上” 的呼喊,尔后又奋笔写下他刚直不阿的长吟:“国贼讨未成,遗恨长终石 。他生犹谏官,衮阙吾其补 。” 后来,鲁迅先生盛赞他是 “中国的脊梁” 。光绪二十五年(1899),也就是遭流放五年后,安维峻被释放回乡,先在陇西南安书院主讲,后在家乡办学修道 。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应聘总纂《甘肃新通志》,共 100 卷 81 册 。辛亥革命前夕,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撰写《四书讲义》四卷 。宣统三年(1911),安维峻再次回归故里,在他的余年里,整理刊印了《谏垣存稿》四卷、《望云山房诗集》三卷、《望云山房文集》三卷等诗文集 。民国十四年(1925),安维峻在家乡柏堂山庄终老,享年七十二岁 。《清史稿》记载:“维峻祟朴实,尚跤履,不喜为博辨,尤严义利之分 。归后退隐柏堂,杜门著书,隐然以名教纲常为己任 。每谈及世变,辄忧形于色,卒抑郁以终 。” 安维峻刚正耿直一生,抛却身家性命而不顾,勇赴国难,面对满目疮痍、战伐四起的山河城垣,他难以安然阖目 。他的精神和事迹,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

(十六)安鸿勋

清江苏金匮(今常熟)人安鸿勋,担任训导之职,擅长行草书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当地享有一定的声誉 。

(十七)安昶

清江苏金匮人安昶,喜好临摹古帖,尤其擅长草书 。他通过对古帖的临摹,汲取了古人书法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

(十八)安文钦

安文钦为陕西绥德人,是清末秀才。在抗战时期,他积极与八路军合作,为抗战事业贡献力量,展现出了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建国后,他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尊称为 “陕西四老” 之一。安文钦著有《满腹牢骚记》,书中内容多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感慨,反映了他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

(十九)安子介

安子介出生于 1912 年 6 月,浙江定海人,2000 年 6 月逝世 。1938 年,他前往香港发展。1942 年后,曾在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任职。1949 年,安子介在香港定居。1950 年,他与人合办中南公司、华南漂染厂,凭借卓越的商业眼光和经营才能,在香港商界崭露头角。1969 年,成立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公司业务不断拓展,逐渐成为香港颇具影响力的企业 。

 

在香港社会事务方面,安子介积极参与。1970 年至 1974 年,他担任港英立法局议员,为香港的立法事务建言献策;1974 年后,出任港英行政局非官守议员,并担任大学及理工教育资助委员会副主席、贸易发展局主席、训练局主席,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及棉纺业同业公会主席等重要职务,在教育、贸易、工业等多个领域为香港的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1976 年,安子介获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法学博士学位,这是对他在学术、社会贡献等多方面成就的高度认可 。

 

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合作以及香港回归相关事务中,安子介同样贡献卓越。1986 年后,他担任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名誉教授,为内地高校的教育事业助力;同时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港事顾问等职务,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香港回归祖国以及回归后的平稳过渡积极奔走、出谋划策 。1993 年 3 月后,安子介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同时继续担任香港南联实业有限公司主席、名誉主席。他在第六届、七届全国政协中担任常务委员,在八届、九届全国政协中担任副主席,在国家政治舞台上为国家的发展、香港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

四、安姓宗祠通用联

(一)四言通用联

  1. 源自轩辕;望出武陵
    全联主要讲述了安姓的起源和郡望。安姓起源与黄帝后裔相关,如昌意次子安建立安息国,其后人以安为姓,体现 “源自轩辕”。而武陵郡是安姓的重要郡望之一,所以 “望出武陵”,此联简洁地概括了安姓在姓氏根源和地域发展上的关键信息 。
  2. 才堪济世;学足通经
    上联说的是北魏辽东人安同,他性格端庄严谨,具备治理国家、拯救时世的才能,深受道武帝器重。太武年间被封高阳公,历任征东大将军,冀州、青州刺史等职,为官严明公正,擅长考核检验,当时广受赞誉,因此称 “才堪济世” 。下联提及北宋初朔州人安德裕,他是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之子。安重荣因反对高祖石敬瑭向契丹自称 “儿皇帝” 而反晋被杀,其部下秦习将安德裕藏匿养大。安德裕自幼喜爱文具,读书后博通文史,尤其精通《礼》《传》。北宋开宝初年中进士,官至金部郎中,出任睦州知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可谓 “学足通经” 。
  3. 仙人食枣;乐工剖心
    上联典指秦代方士安期生,传说他常卖药海上,跟从河上丈人学仙术,时人称 “千岁翁”。秦始皇东巡时,方士李少君称仙人安期生吃的巨枣大如瓜,武帝曾派人寻觅未得,故有 “仙人食枣” 一说 。下联讲述唐代长安人安金藏,他是太常寺乐工。当时有人诬告太子李旦谋反,武则天令来俊臣追查,安金藏为证太子清白,抽刀自剖其胸,肠子流出倒地,后经抢救苏醒。武则天被其举动感动,停止追查,睿宗景云年间,安金藏任右骁卫将军,封代国公,此为 “乐工剖心” 的典故 。
  4. 长髯太保;千岁老翁
    上联说的是宋代名将安俊,字智周,太原人,官至陵川防御史。他长期驻守边地,羌人十分畏惧他。在任环州知州时,种世衡俘虏一羌人问其畏惧何人,回答是 “安太保”,种世衡指安俊说 “此长髯将军正是”,所以称 “长髯太保” 。下联指战国时琅玡乡阜人安期生,他卖药海上,师从河上丈人,时人称之为千岁翁。秦始皇东游时与他交谈三日夜,赐金璧数十万,安期生离开阜乡亭时将赏赐全部留下。后来始皇派人寻找,未能找到,便有了 “千岁老翁” 的说法 。
  5. 耻为夷子;洗此胡儿
    上联典指五代晋时期的安重荣,他耻于石敬瑭向契丹自称 “儿皇帝”,认为这是一种耻辱,故而奋起声讨,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即 “耻为夷子” 。下联说的是唐朝的安禄山,其行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后世人们希望能 “洗此胡儿”,消除安禄山叛乱带来的恶劣影响 。
  6. 河内世泽;琅琊家声
    全联典指秦代的安期生,他是琅琊人。“河内世泽” 可能暗示安姓家族在河内地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传承,而 “琅琊家声” 则强调安期生所在的琅琊安姓家族声名远扬,家族的声誉和传统在历史中得以延续 。

(二)五言通用联

画超溪径外;诗在颐山中
全联分别讲述了清代画家安广誉与明代进士安盘的事迹。安广誉的画作风格独特,超越了寻常的绘画路径和风格,展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可谓 “画超溪径外” 。安盘著有《颐山诗话》二卷,其诗歌创作和文学见解蕴含在《颐山诗话》等作品中,因此说 “诗在颐山中” 。

(三)七言通用联

  1. 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此联为唐代诗人安鸿渐《题杨少卿书后》中的诗句联。诗句中提及 “端溪石砚”“宣城管”“王屋松烟”“紫兔毫” 等与文房四宝相关的物品,通过对这些精致文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文雅的氛围,展现了诗人对文人雅士生活和文化艺术的热爱与关注 。
  2. 石刻二字蕴厚意;胸剖一刀揭沈冤
    上联说的是宋代长安石工安民的故事。熙宁年间,朝廷颁布蔡京所书的元佑党碑,要求在州县刻石,安民受役刻碑。完工后他得知蔡京是奸臣,于是请求免刻自己名字,只在石末镌 “安民” 二字,这一行为蕴含着深刻的意义,体现了他的正直和对奸佞的不满,故 “石刻二字蕴厚意” 。下联讲述唐代右骁卫将军安金藏,他原本是太常寺的乐工。当时唐睿宗为皇嗣,被人诬告谋反,武后下令治罪。安金藏为证明皇嗣不反,引刀自剖胸膛,肠子流出。他的这一英勇举动最终使武后感动,不再怀疑皇嗣,从而揭开了这桩沉冤,即 “胸剖一刀揭沈冤” 。

(四)七言以上通用联

博通群史,荣居司马;屡建宏功,耻同禄山
上联典指唐代金部郎中安得裕,他博通群史,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荣任官职,这里以 “荣居司马” 来概括他在官场的地位和成就 。下联讲述唐代的安袍王(疑似资料有误,推测与安重荣类似事迹之人,因前文安禄山已述且与 “耻同禄山” 关联紧密,此处理解为有类似安重荣耻于与安禄山为伍且屡建战功之人),他屡建宏大战功,并且以与安禄山这类叛逆之人为伍为耻,展现出高尚的气节和英勇的功绩 。

五、迁徙分布

安息国的安姓族人自进入中原地区后,便分散居住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 。在这些地方中,甘肃和湖南成为安姓繁衍发展的重要区域。甘肃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处于中西交通要道,商贸往来频繁,文化交流活跃,为安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湖南则因其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吸引了众多安姓族人在此扎根繁衍。后来安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 —— 凉州、姑臧、武陵郡,皆源自这两个地区 。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战乱不断,烽火连天,中原士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大举南迁,安姓族人也不例外 。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安定,所以南迁的安姓族人,大多出自甘肃支脉 。尽管此时期北方安姓处于战火的笼罩之下,但也并非毫无发展。例如三国曹魏时期的安同,为辽东人,在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他凭借自己的才能,以高官之位辅佐曹家王室,并且在晚年大兴寺塔 。他的家族庞大,分支众多,十分兴旺 。北魏时期,鲜卑族的安迟氏改姓安,定居于河南洛阳,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与汉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 。

 

唐代以后,安姓愈发活跃,名人不断涌现 。其中,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县)的胡人,原本姓康,因父亲去世后母亲改嫁而改姓安,他的出现使得安姓融入了胡人的血脉 。后来安禄山发动叛乱,虽最终遭到镇压,但这一事件导致安姓族人分逃至各地 。

 

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蒙古军队南下,北方地区再度陷入混乱状态 。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原人士再次大举南下,安姓族人也大多携家带口,迁徙至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

 

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一带安姓人口众多 。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姓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 。此次大规模的迁徙,进一步扩大了安姓在全国的分布范围 。清代,闽、粤沿海地区的安姓族人渡海前往台湾,进而迁徙至新加坡等国家 。

 

时至今日,安姓在全国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点。河北成为安姓人口最为集中的省份,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 。此外,安徽、河南二省的安姓人口也较多,上述三省的安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 。安姓作为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数量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在历史的长河中,安姓族人不断迁徙、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