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主要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裔孙仲山甫的封地樊(今河南济源),其后代以国号为姓。此外,樊姓也有其他起源,如出自子姓(成汤王之后)和少数民族改姓。樊姓的望族在古代多聚居于上党(今山西长治一带),并在历史上逐渐向南和向东发展。

在《百家姓》中,樊姓排名第157位。根据当代统计,樊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位居第102位,人口约221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樊姓的分布较为广泛,但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河南、陕西、山西、安徽等省份。其中,河南是樊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樊姓人口的18%。

# 樊姓相关资料

## 一、姓氏源流
樊(Fán)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姬姓**
形成于西周,是周文王的后代,其始祖为樊仲山甫,史称姬姓樊氏。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所载,周文王的儿子虞仲有孙名仲山甫,他同召伯虎、申伯、南仲、尹吉甫等大臣一起,辅佐周宣王南征北战,使周人统治的疆域扩大,号称“宣王中兴”。由于仲山甫功勋卓著,宣王封他为樊(今河南济源县东)侯,他的子孙即以樊为姓。
2. **出自子姓**
起源于商代,是成汤王的后代,史称子姓樊氏。据《左传》所载,商汤的后裔子孙,在商中期以后,形成了陶、施、樊、繁、锜、几和终葵七大族,其中有樊姓,子孙一直沿袭下来。商朝灭亡之后,周武王把商的遗民七族,划归齐国管辖,故战国前后,樊姓多在齐、鲁一带。孔子的弟子樊迟,便是商人七族中樊姓的后人。
3. **为西南少数民族姓氏**
东汉时,巴郡、南郡蛮夷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今湖北省长阳西北)。

**得姓始祖**:仲山甫。周宣王时之名臣,因食采于樊,故又称樊仲山甫,亦称樊仲山父、樊仲(见《国语·周语上》、《晋语四》),卒谥穆,故亦作樊穆仲。樊重即其后。又易蹇卦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疏曰:“尽忠于君,匪以私身之故而不往济君。”《类聚卷·二○》引作“夙夜匪懈”。樊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2800年前辅佐周宣王中兴的名臣仲山甫。他是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仕周为卿士,后来因功被周天子封在樊国,爵位为侯,在当时的诸侯之间,地位十分崇高和尊贵。他的后代子孙,后来也按照当时的习俗,纷纷以国为氏,我国才开始有了“樊”这个姓氏。樊氏后人尊仲山甫为樊姓的始祖。

## 二、迁徙分布
樊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樊姓出于姬姓。周太王有后代叫作仲山甫的因为作战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一说现河南省济源市),他的后代以国号为姓,世代以樊作为姓氏。而樊姓最早的起源其实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上古汤王建立了商朝,汤王的后代十分兴盛,后来渐渐分离成了七大族,其中就有一族为樊姓。后来商朝被周武王打败,周朝平定天下以后,周成王的叔叔康叔管辖商朝的遗民,他将这七大王族迁到山东山西一带,让他们在此定居。所以樊姓的名门望族亦大多出于山东山西一带。在古代,樊姓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党。樊氏族人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均有分布,如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长治,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灌阳,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泸水、陇川等地。樊姓是当今常见姓氏,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17%,居按中国姓氏人口多少排序的第一百零二位。尤以陕西、河南、江西等省多此姓,三省樊姓约占全国汉族樊姓人口的50%。在山西省按照姓氏人口多少排序中,居第四十五位。

## 三、历史名人
1. **樊哙**:汉初将领,沛县人。楚汉战争时,项羽的谋士范增打算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樊哙持盾闯入,斥责项羽,使刘邦得以脱身。灭秦后,与张良谏刘邦不要贪图咸阳宫室安乐,遂封存重宝财物府库。以军功封舞阳侯。
2. **樊英**:字季齐,生于汉代,南阳鲁阳人。他通晓阴阳地理,并洞悉其中的奥妙,能推测灾异。他在壶山之阳隐居时,向他求学的人从四处涌来。无论州郡如何礼请他,他都不应。有一次,有暴风从西方吹来,樊英对学生们说:“成都市正在发生火灾。”就喝了口水冲西喷去,并让学生记住当天的日子。后来有人从蜀郡来,说那里大火,发生的时间与樊英喷水的日期正好相符。来人还说,当时有黑云从东边突然袭来,须臾之间转为大雨,于是火灾得以扑灭。永建年间,宫殿上有一架钟在无人敲击时,自己能发响,皇上对此甚为忧虑,公卿大臣们无人能解。于是便去询问樊英,樊英说:“蜀岷一带发生山崩了,山是铜为母,母亲崩,所以儿子鸣。这并不表示当今圣朝会有什么灾祸。”时隔不久,果然有人向朝廷奏报,蜀地发生了山崩的消息。在中国古代,隐士多是修道之人,修道人具有特异功能并不足为奇,因此他能用遥识功能看见成都市的火灾,并用功能扑灭它。
3. **樊逊**:北齐哲学家,他对道教神仙方术加以批判,认为皆虚妄之术,“秦皇汉帝,信彼方士,冀遇其真,徐福去而不归,栾大往而无获。犹谓升遐倒影,抵掌可期,祭鬼求神,庶或不死。江璧既返,还入骊山之墓;龙媒已至,终下茂陵文坟”(《北齐书·樊逊传》),到头来都进了坟墓。
4. **樊兴**:安州人。以罪为奴。从唐公平长安,授左监门将军。从秦王积战多,封营国公,数赐黄金杂物。后坐事削爵。贞观六年,陵州獠反,命讨之,为左骁卫将军。又从李靖击吐谷浑,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后军期,士多死,亡失器仗,以勋减死。后为左监门大将军、襄城郡公。太宗征辽,以兴忠谨,副房玄龄留守京师,检校右武侯将军。卒,赠左武侯大将军、洪州都督,陪葬献陵。
5. **樊圻**:明万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后(1616 – 1694后)清画家。字会公,江宁(今江苏省南京)人。擅画山水、花卉、人物。为“金陵八家”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柳溪渔乐图》。
6. **樊弘**:四川江津人。民国14年北大毕业后,任北京《中美晚报》编辑助理和《国民公报》编辑员。后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经济研究院研究生。回国后,历任湖南大学、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主任。民国31年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专项研究员。民国35年后,任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政协第一、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顾问。1988年4月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著有《劳动立法原理》。编有《社会调查方法》、《中国劳动年鉴》(与人合编)、《工资理论之发展》、《论社会主义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
7. **樊于期**:战国时秦将,避罪于燕,得燕太子丹之庇护,后因荆轲欲替太子丹杀秦王,愿得其首级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8. **樊宗师**:字绍述,河中人。始为国子主簿。元和中,擢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历金部郎中,绵、绛二州刺史。进谏议大夫,未拜,卒。诗七百六十九篇。今存一首。

## 四、【郡望堂号】
### 1. 郡望
•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设置,秦灭韩后沿用,其地相当于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
•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初置,其地在今河南省南阳一带。

### 2. 堂号
• **上党堂**、**南阳堂**。
• **自立堂号**:崇德堂、文魁堂、鉴真堂、三阳堂、忠烈堂、槛真堂、听命堂等。

## 五、【宗族字派】
### 字辈
• **崇德堂樊氏字辈**:敦仁培世德,毓庆发天祥,文人应运起,吾祚永光昌。
• **某支樊氏字辈**:重实本谦恭,曾纯希明哲,孝友启后仁,德义光前烈。品信务端庄,言行期笃敬。贤良子孙慧,传家皆忠正。
• **湖南桃江樊氏原字辈**:偃腾玉庆茂,九梅宗孟秀,友胜樊世问,学崇正大德,修益光明。续字辈:扬声宏祖志,道盛蔚邦华,克敦诗与礼,自今愈厚佳。

## 六、【樊姓宗祠通用对联】
### 〖樊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 **巨鹿贤守;屠狗英雄。**
上联典指东汉湖阳人樊准,字幼陵,少年起学儒术,和帝时为尚书郎,后历官御史中丞、议郎、巨鹿太守、河内太守、尚书令(宰相)、光禄勋。在巨鹿任上时,对内安抚百姓,发展农桑,对外抵御羌族进犯,境内得以安定。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沛县人,青年时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因军功封贤成君。灭秦后,项羽的谋士范增计划在鸿门宴上谋杀刘邦,他直人营门,斥责项羽,刘邦得以脱身。汉初,又随刘邦平定臧荼、韩王信的叛乱,官左丞相,封舞阳侯。他妻子吕须,是吕后的妹妹,因此深得吕后信任。
• **彭城医圣;猗乐文魁。**
上联典指三国时名医樊阿,彭城人,华佗的弟子,擅针灸。主张可深刺,一反当时胸、背、腹不可针过四分之二说。下联典指北朝北齐哲学家樊逊,字孝谦,河东北猗乐人。幼时好学,专心典籍。初为县主簿,后诏入秘府刊定书籍,时有“文章成就,莫过樊孝谦”之说。官至员外散骑侍郎。
• **下床答拜;尽室登仙。**
上联典指东汉·樊英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下联典指《列仙传》载,刘纲与妻樊夫人,善道术,举室仙去。
• **李谦文学;子盖清廉。**
上联典指北齐·樊逊,字孝谦,以文著称。下联典指隋·樊子盖,以善政闻名,人称清廉。
• **南阳世泽;营国家声。**
全联典指唐·樊兴,从太宗征战,积功封营国公。

### 〖樊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 **隐乐湖山之迹;补衮诗歌之章。**
上联典指汉樊英·事典。下联典指西周·樊穆仲事典。
• **无遗行于乡里;有令德在子孙。**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 〖樊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 **陇西出谋获全胜;鸿门斥项解危机。**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志张,南郑人。博学多通,尝游陇西,破羌将军段干请见之,他出谋说:“向东南角乘虚引出,及百里,还师攻之,可以全胜”。干从之,果验。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前189),沛县(今江苏省)人。初随刘邦起兵反秦,为其部将,以军功赐爵,封贤成君。在鸿门宴上,范增欲杀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闯营帐,斥项羽背信弃义,使刘邦得以脱走,为刘邦解了危。
• **不以荣华耀乡里;常将道德养祥和。**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 **长松卓立古之直;好风微起圣而清。**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 **高风清节超巢许;丰功伟烈并萧曹。**
上联典指西周樊侯樊仲甫的事典。下联典指汉初将领樊哙事典。

### 〖樊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 **门有古松,庭无乱石;秋宜明月,春则和风。**
此联为汉樊敏碑字联。
• **壶山隐居,术灭风火;杏堂高弟,学有师传。**
上联典指东汉学者樊英的事典。樊英,字季齐,鲁阳人。习京氏易,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官至光禄大夫归卒。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名人樊迟(前515 – ?),一说为齐人。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
• **薄稼圃而不为,宜善会先贤之意;敬鬼神以仍远,当恪遵乃祖所闻。**
——吴信辰撰樊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樊氏宗祠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