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姓的起源与发展

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一、寻根溯源

赵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造父的后代奄父,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带,因周幽王无道,离开周王室去晋国,为晋文侯御。这样,赵氏便进入晋国,后世事晋为大夫。周威烈王时,列为诸侯,开国君主赵烈侯,是晋大夫赵衰的后代,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后被秦国所灭,赵国公族以原国名命姓,遂成赵姓。

2. 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

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 赵宋王朝赐姓

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二、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三、繁衍播迁

(一)西周至战国时期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

(二)秦汉至宋以前

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越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

(三)两宋以来

公元960年陈桥驿兵变赵匡胤建立宋朝,直至公元1127年北宋亡国,赵姓皇室一直大封宗室为郡国王公。直至“靖康之乱”,金兵攻人北宋京都汴京(今开封市),俘虏了赵姓宗室二千余人北上,将宋徽宗和宋钦宗及其宗室囚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赵姓宗室中未被金兵俘虏的也都于“靖康之乱”后,纷纷从汴京逃出,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一支赴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成为赵姓家族在中国江南地区繁衍的主要支脉之一。

四、赵氏政权

赵氏先后建立的政权有:

中国

  • 战国时赵国
  • 宋朝 :北宋、南宋

越南

  • 前赵朝 :赵佗建立,前203年 – 前137年
  • 后赵朝 :赵国达建立,248年 – ?年
  • 赵越朝 :赵光复建立,548年 – 571年

五、郡望堂号

(一)郡望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
  2. 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
  3. 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
  4. 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
  5. 颍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州;
  6. 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
  7. 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二)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六、宗族特征

  • 人才辈出 :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 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 家规家训教诲后人 :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七、名人精粹

  • 赵武灵王 :名雍,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 平原君赵胜 :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 赵奢、赵括父子 :赵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赵括善于纸上谈兵,短于实践,被秦名将白起击败于长平,四十万赵军被活埋。
  • 赵云 :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
  • 赵匡胤 :河北涿州人,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
  • 赵普 :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 宋徽宗赵佶 :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
  • 赵孟頫 :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
  • 赵之谦 :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
  • 赵戴文 :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
  • 赵登禹 :山东菏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
  • 赵树理 :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
  • 赵元任 :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
  • 赵尔陆 :1905 – 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特务连党代表,中央苏区红一纵队教导队党代表、第二支队支队长,红四军第29团团长,红四军军需处处长,红一军团供给部部长,前敌指挥部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晋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晋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驻张家口第五小组中共代表,晋察冀军区参谋长,华北军区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第二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国防工业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 赵镕 :1899 – 1992,字伯陶,云南省宾川县彩凤村人。1919年在昆明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赴广州投身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1924年在拱卫军任参谋。1926年入朱德创办的南昌军官教育团任副官、书记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总部军需员,红12军经理部会计科科长,红9军团供给部部长,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红32军供给部部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供给部副部长,冀热察挺进军供给部部长,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部长、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驻涞源办事处主任,晋察冀军区兵站部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顾问,中国老年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2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3岁。
  • 赵启民 :1910 – 1997,陕西省蓝田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西泾阳游击队第三中队队长,红26军第二团排长,三团副连长、连政治指导员,78师参谋主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科长,延安县军事部部长,红宜延军分区代司令员,独立第二团团长,独立师第三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八团参谋长,第五支队参谋长兼十团政治委员,新四军二师五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代政治委员,第七纵队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34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兼国防科委副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7年2月7日因病逝世,终年87岁。
  • 赵杰 :1913 – ,又名赵东斌,河南省商城县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12师34团营部书记,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红九军第25师2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第27师80团作战参谋兼特务营营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部作战参谋,江北指挥部作战参谋,第4支队司令部参谋、副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第5师13旅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参谋长,第6纵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7兵团兼浙江省军区副参谋长、参谋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兵指挥所副主任、主任、副司令员,志愿军装甲兵第一指挥所副司令员、主任,坦克3师师长,志愿军坦克兵司令员。率部参加1952年秋季战术性反击和1953年夏季进攻战役。回国后,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赵俊 :1915 – 1994,原名赵诗元,安徽省六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少年先锋队,参加了当地的打土豪劣绅活动和六霍起义。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3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华民族解放少先队分队长,六安县政治保卫局审讯科科员、副科长,红四方面军12师34团营部书记,第34团供给处政治指导员、团作战参谋,红9军25师司令部作战科科长、侦察科科长,第27师80团作战参谋兼特务营营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的反“围剿”和苏家埠战役及长征。抗日战争初期,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历任新四军军部作战参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作战参谋,新四军四支队司令部参谋、副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参谋处处长,淮南军区路东军分区参谋长,新四军第5师13旅参谋长。参加了开辟淮南抗日革命根据地和挺进敌后反摩擦、反“扫荡”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渤海军区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华东野战军10纵参谋长,第6纵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24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原突围、泰安、孟良崮、济南、豫东和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历任浙江军区兼第七兵团副参谋长、参谋长。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回国后又参与指挥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任浙江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5年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1957年毕业,任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江苏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4年11月因病逝世,终年79岁。
  • 赵峰 :1914 – ,原名赵世钦,河南省泌阳县人。1932年到国民党部队当兵,两年后回家。1936年为共产党做地下交通工作,1937年参加豫南红军游击队任卫生员。1938年任新四军第四支队8团队军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第五支队10团卫生队队长,1940年任10团1营营长。1941年任第二师5旅司令部作战参谋,第14团参谋长,1942年任15团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任东北松江军区哈东军分区独立1团团长,独立2师1团团长,第四野战军49军145师433团团长、师参谋长。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渡江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任广西军区钦廉军分区副司令员,第48军146师师长。1952年入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任越南军事顾问团顾问,1956年回国,任第26军副军长、军长。1978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军区司令员,1979年到1983年任山东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 赵鹤亭 :1914 – 1990,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骑兵连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骑兵排长,八路军东进纵队骑兵大队政治教导员,特务营营长,冀南军区特务团团长,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第3军分区32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2纵5旅副旅长、鄂豫军区第4军分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50军148师副师长。参加了上党、邯郸、鲁西南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148师副师长、代师长、师长。参加了第一至四次战役,1951年50军第二次入朝作战,参加了朝鲜西海岸攻岛作战和西海岸反登陆防御。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副军长,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0年2月5日因病在沈阳逝世,终年76岁。

八、赵姓宗祠通用联

(一)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 日联冬夏;雪梦罗浮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说春秋·贾季称赵衰为冬日之日;赵盾为夏日之日。下联典说隋·赵师雄冬日过广东罗浮山遇一美人共饮,醉卧而醒,见身边乃梅树一株。
  • 中令世泽;半部家声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说宋·赵普尝为中书令。下联典说相传其有“半部《论语》佐太祖定天下,半部佐太宗致太平”之说。
  • 风高琴鹤;图绘麒麟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说宋·赵抃政清廉简易,知成都,以一琴一鹤相随。下联典说西汉·赵充国,图像麒麟阁。
  • 系承造父;望出太原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全联典说造父为颛顼帝裔孙伯益十三世孙。
  • 投书饮泣;留履遗爱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自晋·赵至,少时诣师受业,闻父耕叱牛声,乃投书饮泣曰:我小未能奉养,使老父不免勤苦。下联典自明·赵豫,官松江知府,及去,老幼攀辕,留一履以志遗爱。
  • 图麟世泽;金城标美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说汉赵充国。下联典说宋赵抃。
  • 金城标美;玉尺流徵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自西汉·赵充国,以七十高龄驰马金城,招降破敌。下联典自唐末·赵光逢,以文行知名。时人以其方直温润,称之为“玉界尺”。
  • 派衍天潢;家传清节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自赵匡胤为北宋开国皇帝。下联典用北宋·赵抃,卒谥“清献”。
  • 箕骑天上;丝绣平原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自南宋·赵鼎,自题铭旌曰:“自骑箕尾归天上,乞作山河壮本朝。”下联黄自赵胜,号平原君,礼贤下士。唐·李贺有诗云:“买丝绣作平原君。”
  • 冀州世泽;天水家声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赵氏来历,西周造父为周穆王驾车,去西方巡狩(传说去会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因徐偃王反叛,造父驾车日驰千里,得以大破徐偃王,造父被封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古代称冀州。下联典出赵氏郡望为天水郡。

(二)赵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 手持半部论语;胸罗数万甲兵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出宋代太师赵普,世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下联典出南宋名相赵鼎,有《忠正德文集》。
  • 古为帝王华胄;今有琴鹤世家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宋代皇帝后裔。下联典出宋朝殿中侍御史赵抃,清贫如水,只有一琴一鹤。清代赵翼《奉命出守镇安诗》:“剧郡剑牛觇吏绩,傅家琴鹤本官箴。”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赵世炎故居中堂门额匾上书有“琴鹤世家”四字,即本此。
  • 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 ——赵申乔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典用清代文学家赵申乔自题联。

(三)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 建宋光邦称雄主;工收擅画树大家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北宋赵匡胤。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 常山骄子英雄胆;松雪道人绝妙书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三国蜀汉·赵云。下联典指元·赵孟頫。
  • 发棹唱持楫请命;推针绝绣帛成图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春秋晋·赵简子。下联典指三国吴国·孙权夫人赵氏。
  • 江上飞云来北固;湖连沧海欲东游
    •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典用清代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联。
  • 跨虎执鞭号元帅;舍身抗日称英雄
    • ——赵之谦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赵公明,人称“赵公元帅”,奉为“财神”。下联典指抗日英雄赵一曼。

(四)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 灵爽永护江原父老;忠魂犹壮蜀国山河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典用三国蜀汉名将赵云庙联。
  • 积善有徵,受德之估;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 ——赵魏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典用清代金石学家赵魏自题联。
  • 虽有周亲,不如我同姓;谁为宋远,率乃祖攸行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自赵姓始祖得率于周穆王,赐以赵城。下联典自宋代开国皇帝姓赵。
  • 乃祖曾将半部论语治天下;后人当以千秋俎豆祭堂前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全联典出北宋军事谋略家赵普。
  • 门迎珠履,平原之声誉昭宣;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自战国·赵平原君赵胜,养士三千,下联典自皆着珠履。西汉·赵广汉,迁京辅都尉,守京兆尹,廉明有威。
  • 陛锡铜符,京兆之风裁夙振;门迎珠履,平原之誉著昭宣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上联典指西汉·赵广汉。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宗室大臣赵胜,即平原君。
  • 八百年聚族于斯,宋室同传宗室表;二千石分符到此,明州来拜润州祠
    • ——赵佑宸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采用江苏省镇江赵氏宗祠联。
  • 定天下致太平,除非汉祖唐宗,谁堪伯仲;说本来论当世,好似巨川大日,各自东西
    • ——佚名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为赵氏宗祠联。
  • 祠溯南迁,踵世爵八传,有农部高文、太常恩敕;门开东向,俯平原三面,见榜山叠翠、剑海回澜
    • ——赵藩撰赵姓宗祠通用联
    • 此联采用云南省剑川赵氏宗祠联。

九、赵姓典故、趣事

(一)一意孤行

源于《史记·张汤列传》。汉武帝时有两个官吏,一个叫赵禹,一个叫张汤,他们都位居九卿,而且是好朋友,但是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张汤为人狡诈多变,赵禹为人忠朴廉洁,赵禹做官以后,门下一个食客也不招揽,就是公卿去拜访他,他也一概婉拒,有人托他办事,他也一律谢绝,所以人们称他是:孤立行一意而已。即执意地按自己的意志办事。后来,人们把“孤立行一意而已”简化为“一意孤行”,用来表示办事时,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处理,而谢绝别人的意见。现在用它来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固执地按照自己的意思独断专行。

(二)利令智昏

源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攻打韩国。不几天就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断绝了上党的交通。这样一来,上党城孤立无援,眼看就要失守,上党守将冯亭看到野王已经失守,认为上党也会保不住的,与其让秦国占了上党,还不如亲手把它转交给赵国,韩国就可以和赵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的侵略。
当冯亭派人把上党的地图带给赵孝成王时,赵王左右为难,他不知该怎么办,于是召集大臣们商议,其中有一个叫赵豹的大臣劝赵王不要接受,因为无端地接受别人送来的东西,就会引起祸患,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给赵国,目的是想让秦国把矛头指向赵国。可是赵王并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又和平原君赵胜商议,平原君认为即使发兵百万,一年半载也不一定能攻下一座城池,现在却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得到上党的土地,决不能坐失良机。
赵王听了平原君的话,非常高兴,于是派平原君到上党去接受土地,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没有多久,赵国就大祸降临,秦国看到即将到手的土地却被赵国占领了,转而来攻打赵国,赵国派出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去应战,结果打了败仗,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消灭赵国士卒40多万。
司马迁在评价这件事时,认为平原君是一个行为高出一般世俗弟子的公子,但却不明白“利令智昏”的道理,利这个东西,能够使聪明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以致赵国在长平损失了40多万人,几乎连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快失去了。后来,人们用“利令智昏”来形容因贪利而失去了理智。

(三)指鹿为马

源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驾崩时,宦官赵高和始皇第十八子胡亥串通一气,假传圣旨,逼迫本该继承皇位的大公子扶苏下台,改立胡亥继承帝位。胡亥做了皇帝,即人们所说的秦二世。由于赵高帮助胡亥称帝出了大力,所以胡亥拜赵高为丞相。赵高做了丞相之后并不满足,还打算篡夺帝位,但是又害怕大臣们反对,于是便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的面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了笑说:“丞相弄错了,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高声地问大臣:“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们有的畏惧赵高而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计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过后,说实话的人全被赵高杀死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十、赵姓字辈

(一)西平赵氏辈序

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宏志顺,英敏贵端刚。

(二)《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

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三)《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四)《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五)《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