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姓是中国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源自己姓,黄帝的裔孙董父因学扰龙以事帝舜,被赐姓董;二是源自姬姓,周大夫辛有的后裔在晋国担任太史,因“董督晋典”而得姓;三是源自其他少数民族改姓,如满族、赫哲族、景颇族等。董姓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如西汉的董仲舒、东汉的董卓等。

在百家姓排名中,董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位居第29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726.1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5%。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董姓人口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其中河北、河南、山西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31%。

### 董姓简介

董姓是一个古老的姓,其由来有两种说法:

1. **黄帝后裔说**:相传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封之于鬷川(今山东定陶县),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2. **周朝官名说**:据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春秋时,周大夫辛有的两个儿子到晋国,与籍氏一起主管晋之典籍,因其职责是“董督晋史”,所以也称为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权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董狐的裔孙董翳,秦末被项羽封为翟王,都高奴(在今陕西延安延河东岸),子孙遂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西汉时的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自广川徙陇西,裔孙徙河东(郡治在今山西夏县西北)。此外,董姓在汉代还分布于今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贵州黄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福县、信阳、灵宝等地。至隋唐时期,除上述地区外,今安徽、湖南、江苏、江西等省的一些地方,也都有董姓的居住地。

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的董氏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明代以前,董氏已遍布江南各省。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出自董姓的名人很多,如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董仲舒,东汉初的“强项令”董宣,东汉末的权臣董卓,三国时的蜀汉重臣董和、董允,唐代的宰相董晋,五代南唐的著名画家董源,明代的抗倭名将董邦政、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清代的文学家董说、画家董邦达,近现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宁都起义领导人董振堂、解放战争中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等。董姓可谓名人辈出。

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董(Dǒng)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己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颛顼后裔董父精于饲龙,很得帝舜的赏识,故赐董父以董为姓,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

2. **出自官名**:据《姓氏急就篇注》所载,周朝有大夫辛有,其二子在晋国任职太史,董督晋国典籍史册,子孙世袭官职,并以官为姓氏,称为董氏。

3. **其他源流**: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另外,朝鲜族等也有董姓。

**得姓始祖**:董父。颛顼帝的己姓之后,廖叔安有一子叫董父,他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舞蹈。帝舜非常高兴,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省定陶北)侯,还赐他以董为姓,其后代就以董姓自居,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 二、迁徙分布

董姓出于同一宗源,均为高阳氏颛顼帝之后裔。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明清之际,台湾、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均分布有董姓居住者,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

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冀、豫、晋三省,占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一,滇、鲁、辽、浙、川、鄂、六省又占百分之三十八,而冀居住了董姓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一,为董姓第一大省。董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一。

### 三、历史名人

– **董狐**: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今河南杞县),董仲舒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光武帝时为洛阳令,敢于搏击豪犟,为民作主,京师震栗,光武称其为‘强项令’,豪犟贵戚莫不畏惧,号其为“卧虎”,民间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 **董贤**:字圣卿,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 **董和**:(?-220)字幼宰、枝江董市人蜀汉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共事多年,许多建议被诸葛亮采纳,为官二十余年,外牧殊域,内干机衡,清正廉明,深受人民信任和爱戴,与少数民族交往,‘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 **董允**:(?—246)字休昭,董和之子。秉承了董和的高风亮节,是时人所称的蜀中四英之一(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
– **董奉**:董允之孙,建康董氏之祖,游闽中,后居庐山,为一代名医,治病不取利,使之种杏,久成杏林。为今医界称为杏林由来。
– **董诰**:(1740—1818)董邦达之子,乾隆二十八年中探花,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擢文华殿大学士(宰相)。
– **董源**:(?—962)五代南唐画家,南唐中宗时曾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工山水,尤擅溪桥、渔浦、洲渚交相掩映的江南景色。
– **董槐**:(?—1262)宋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嘉定十六年进士,曾任右丞相兼枢密使。
– **董仲舒**: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
– **董小婉**: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 **董邦达**:(1696—1769)浙江富阳人,因政绩卓著,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又是著名画家。
– **董遵诲**:(926—981)涿洲范阳人(今河北涿县),武艺绝人,能挽强命中。
– **董其昌**:字思白、号玄宰,松江华亭人(今上海松江),明代著名画家,以他为代表的“华亭派”在山水画方面影响尤大。
–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
– **董必武**:(1885—1975)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 **董振堂**:(1895-1937)河北新河县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将领之一、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
– **董存瑞**:(1929-1948)河北怀来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

### 四、郡望堂号

1. **郡望**
–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
–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北)。

2. **堂号**
– 直笔堂、良史堂:典出春秋时晋国史官董狐。
– 豢龙堂、陇西堂、正谊堂、三策堂等。

### 董姓宗祠通用对联

#### 〖董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 千秋良史;百代儒臣。
– 千秋良史;一代儒宗。
– 读书行路;种杏成林。
– 织缣偿债;种杏成林。
– 天人三策;兄弟五奇。
– 双成笙韵;小宛香奁。
– 陇西世泽;良史家声。
– 光前裕后;燕翼贻谋。

#### 〖董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 春风先入户;暇日偶窥园。
–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
– 贤者亦乐此;卓尔未由从。

#### 〖董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 搏击咸称卧虎;文章屡世占鳌。
– 宗祧远承粤海;祠堂永著龙城。

#### 〖董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 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
– 澄澄水映千江月;淅淅风筛一岸蒲。
– 苍松翠柏窥颜色;秋水春山见性情。
– 麝墨轻磨声韵玉;免毫初点色翻鸦。

#### 〖董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 旋乾转坤,移山倒海;济人利物,震古铄今。
– 先德衍家声,千秋良史;祖功垂世泽,一代儒宗。
– 秉笔不容清,良史无私毁誉;佩弦期易性,宾臣欲急作为。
– 三策仰前徽,道阐纯儒学业渊源须念祖;千秋留直笔,书传良史风规整肃永贻孙。
– 怀蛟入梦、卧虎锄强,溯显赫簪缨,今日相联一气;腰龟称荣、盘龙受宠,缅辉煌勋业,蒸尝允答千秋。

### 附录:【董姓典故、趣事】

#### 〖董狐笔〗

“董狐笔”现在用来比喻用作直书不讳。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春秋时期,群雄争霸。晋国的国君晋灵公刚即位,由于年龄太小,不能料理朝政,于是让赵盾、士会和荀林父三人辅佐。灵公年长即位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作为相国的赵盾,一心想灵公恢复霸业,多次劝阻晋灵公为晋国着想。晋灵公却派大力士前去刺杀赵盾。当这位大力士来到赵盾的府上时,看到赵盾在家里等候上朝,虽没有到上朝的时间但是穿戴得仍非常整齐。这位大力士认为赵盾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他自杀身亡。晋灵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来饮酒,暗地里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准备杀死赵盾。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提弥明发发现后,保护赵盾安全脱离险境。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被迫逃往国外,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他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声恶语。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好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到这件事后,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儿子拥立为王,这就是晋成公。

赵盾登上相位后,想知道史官对这件事的评价,于是就把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不是我杀的,你们这些史官司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听后叹息说:“《诗经》上都说‘因为我怀恋君主,所以给自己带来忧伤’。大概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宋代文天祥的《正气歌》里就有这个典故:“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