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姓:姓氏源流、迁徙分布与家族传奇
康姓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之一,其起源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九子卫康叔的后代,以谥号为氏;二是源自古代西域的康居国,其国人入中国后以国名为姓;三是部分康姓由突厥族、女真人、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此外,还有因避讳、改姓等原因形成的康姓。
在《百家姓》中,康姓排名第88位,而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75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康姓人口已达到220多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康姓在全国范围内的分布较为集中,主要集中在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份,这五省的康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63%。
一、姓氏源流
康(Kāng)姓源出主要有以下五支:
(一)姬姓后裔,以谥号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康姓源于姬姓,是康叔的后裔,以祖上谥号(或封邑名)为氏。周武王的同母幼弟姬叔被封于康地,因而被称为康叔。武王去世后,年幼的成王即位,由周公旦摄政。此时,负责管理商朝旧臣封地的管叔、蔡叔和霍叔不服,他们勾结商纣王后裔武庚以及东方夷族发动反叛,后被周公平定。之后,周天子大规模分封诸侯,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以及殷民七族分封给素有贤名的康叔统治,并改封康叔为卫君,建立卫国,因此康叔又被称为卫康叔。康叔把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声誉不断提升,到周成王亲政时,他被推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康叔死后,谥号为 “康”,其后人有的以谥号为氏,有的以封邑为氏,称为康氏,这一支被视为康姓正宗。
(二)西域康居国后裔,以国为氏
据《梁书・康绚传》记载,汉代时,西域康居国派遣王子来到中国以示臣服。当时汉代在西域设置都护,这位王子到达中国后便在河西地区落脚待诏,后来康居国王子在河西(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一带)定居下来,其后人以国为氏,这就是甘肃康姓的由来。到隋唐时期,这个位于东亚的国家仍然存在,被称为康国。
(三)古代突厥族康氏
《隋书》记载 “突厥亦有康姓”。突厥是公元 6 世纪在今新疆境内的游牧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康居王定居河西后,主要在我国西北一带繁衍。关于康居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其距离长安城一万二千里,疆域包括现在的新疆以及苏俄中亚等地。在隋之前,康居国疆域最为广阔,族中有康姓。
(四)匡姓避讳改姓
据《宋史》记载,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为避其名讳,下令 “匡” 氏改为读音相近的 “康” 氏。
(五)少数民族康姓
金时女真人纳喇氏、清时满洲赫舍里氏、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化后姓康。
如今瑶、蒙、土、羌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姓。
如今瑶、蒙、土、羌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姓。
康姓得姓始祖为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康姓大约在距今 3000 多年前出现,始祖便是康叔。康叔作为周武王的少弟,最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周公旦辅政,这引发了武王胞弟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殷纣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以及夷族反叛。周公平叛后,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妥善管理殷室遗民,把卫国治理得很好,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康叔死后,谥号 “康”,即 “使民安乐” 之意。康叔的后人以他的功绩和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康姓最早起源于卫国,其范围涵盖今河南东部、山东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带。康姓早期的播迁与卫都的迁移有关,范围主要在河南北部。秦朝时,康姓主要迁徙到陕西、山东两地,因此在这两地早期繁衍旺盛,并形成了京兆、东平两大郡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躲避战乱,迁徙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之后逐渐向东南迁移。史书记载,南朝宋时,设立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最初在姚秦担任河南尹,后来率领族众三千余人迁至湖北省襄阳之岘南)的族人,并任命康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也多在仕途任职,康穆这一支于是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宁夏灵武人康植的孙子康日知被封为会稽王,他的儿子康志睦因战功被封为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逐渐发展成为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成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的主要源头。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此外,洛阳康再遇是开国功臣之一,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在当朝声名显赫。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由于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局势动荡,因此有康姓迁徙至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迁至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从清代开始,福建、广东的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来又有移居海外的情况。
如今,康姓在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人数较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
三、历史名人
(一)康泰: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
三国时期东吴人康泰,曾和朱应出使扶南等国,在途中经历和听闻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情况,是中国早期远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吴时外国传》。
(二)康绚:以宽厚著称的官员
康绚,字长明,南朝・梁华山蓝田人。他最初在北齐为官,后来担任梁朝司州刺史卫尉卿,以宽厚的品德而闻名。其先祖来自康居国人,据《梁书・康绚传》记载,西域的这一支康氏,他们的王子来到中国,在河西郡落脚待诏,之后便定居河西,子孙世代繁衍,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与汉人没有区别。
(三)康福:政绩显著的官员
五代时期蔚州(今山西省灵丘)人康福,在后唐、后晋两朝为官,都取得了显著的政绩。他所管辖的地区粮食丰收,仓库充盈,牛马遍野。后晋时,康福官至宰相,被赐予输忠守正翊亮功臣的称号,并加开府仪同三司。
(四)康海:明代著名文学家
明代文学家康海,字德涵(1475 – 1540),号对山、浒西山人、沜东渔夫,陕西省武功人。弘治十五年(1502 年)考中状元,担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务。正德五年(1510 年),刘瑾被诛杀,康海受到牵连而被免职。回到家乡后,他以山水和声色伎乐自娱。康海是 “前七子” 之一,著有杂剧、散曲、诗文集等多种作品,主要有杂剧《中山狼》、散曲集《沜东乐府》、诗文集《对山集》等。
(五)康女:以 “三贤” 闻名的明代女子
明代人康女,因 “三贤” 而闻名。据传,她的父亲年老无子,她劝说父亲纳妾生子;母亲生病时,她尝粪辨别病情;丈夫去世后,她发誓不再改嫁。
(六)康涛:清代著名画家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康涛,是清代画家,擅长山水花卉,书法也很出色。他是雍正、乾隆年间的画家,以人物画著称,继承了明代仇英、尤求的白描传统,用笔工整,形象静逸。他所画的《华清出浴图》,以杨贵妃出浴为题材,图中杨贵妃云鬓松挽,身披罗纱,两个小宫女端着香露跟随其后。
(七)康僧会:江南佛学创始人
康僧会是康居国(今中亚一带)人,是一代高僧。他世居天竺,跟随父亲经商,后移居交趾。十多岁时双亲离世,于是出家。康僧会精通天文、谶纬之学,尤其熟悉经律。247 年,他来到三国・吴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孙权为他建造佛塔,从此有了佛寺,江苏一带也开始兴起佛法,他是江南佛学的创始人。
(八)康子元:唐代经学大师
唐代经学大师康子元,会稽(今属浙江省)人,官至宗正少卿。他被推举为贤能之人,擅长研究《易经》《老庄》之学。他提出帝王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 的观点,主张改革弊政,创立新制,其改革思想使他名垂史册。
(九)康昆仑:唐代琵琶演奏家
西域康国人康昆仑,是唐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他擅长弹奏《道调凉州》《羽调录要》等曲目,有 “长安第一手” 的美誉。
(十)康日知:唐代封王官员
唐代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西南)人康日知,官至检校尚书左仆射,被封为会稽郡王。他的儿子康志睦,勇武且善于骑马射箭,多次升迁至大将军,因战功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十一)康再遇:北宋开国大将
北宋大将康再遇,曾为宋太祖立下开国战功,位居开国功臣之列,因此加官进爵,门庭荣耀,康氏从此在当朝显达。
(十二)康与之:南宋著名学者
康与之,字伯可,一字叔闻,号退轩,滑州(今河南省滑县东)人,是南宋著名学者。他曾上书 “中兴十策”,展现出渴望公平合理的乌托邦思想,著有《昨梦录》等作品。
(十三)康进之:元代戏曲家
棣州(今山东省惠民)人康进之,是元代戏曲家,现存其杂剧《李逵负荆》一种。
(十四)康茂才:明朝开国大将
康茂才原本是元廷驻应天城的水军元帅,朱元璋攻破应天城时,康茂才率部投降并归附红巾军,朱元璋任命他为红巾军的水军头领。此后,康茂才一直深受朱元璋重用。例如,朱元璋攻占浙东后,派康茂才担任都水营田使,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工程,恢复农业生产,供给部队军需。康茂才兢兢业业为朱元璋效力,无论是打仗还是水利建设,都表现出色,立下许多功劳。
(十五)康茂林:明朝开国大将
康茂林与康茂才是兄弟,二人为朱元璋手下大将。明朝建国后,康茂林被封在山东青州府为衡王,建立衡王府。
(十六)康济鼐:清代西藏贵族
清代西藏贵族康济鼐,曾因功被康熙皇帝封为贝子,与阿尔布巴、隆布鼐共同掌管西藏政务。雍正五年(1727 年),西藏内部发生叛乱,藏王康济鼐被杀。
(十七)康有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
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 年,他联合会试举人上书朝廷,发起 “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后来依靠光绪帝发动 “戊戌变法”,但遭到慈禧镇压,逃亡日本。民国 6 年(1917 年)7 月,康有为和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复辟,十二天后失败。他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笔修大义微言考》《大同书》《中庸注》等作品,在近代学术界颇受重视。
(十八)康广仁:戊戌六君子之一
康广仁,号右博,又号大中,广东省南海人,是康有为的幼弟。他曾创办《知新报》,开办大同译书局,发起不缠足会,是清末维新变法人士。1897 年,他在澳门主持《知新报》,后来又在上海经理不缠足会艾书、大同译书局。1898 年,他在京协助康有为草拟新政奏稿及联络事宜。戊戌政变时,康广仁遇难,是 “戊戌六君子” 之一。
(十九)康同薇:新女性代表
康同薇,字文僴,号薇君,广东省南海人,康有为的长女。她自幼不缠足、不穿耳,开创了中国妇女界的新风气。15 岁时,她依据二十四史编写《风俗制度考》,后来又翻译了大量日本书籍,协助父亲编纂《日本政变考》《日本书目志》等。1897 年,她在澳门《知新报》担任翻译。1898 年 7 月,她与李惠仙(梁启超夫人)等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最早由妇女主办、以妇女为阅读对象的报刊《女学报》。康同薇精通国学和英、日语种,是当时新女性的代表。
(二十)康克清:妇女解放运动领导人
江西省万安人康克清,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杰出的女政治家,朱德的夫人。生前她是中共中央委员,全国妇联主席。历任乡妇女协会秘书,红军总司令部交通大队政委、女子义勇队队长、直属队指导员,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政治处总支书记、主任,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部长、常委、副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秘书长、副主席、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四、郡望堂号
(一)郡望
- 京兆郡:三国魏时设置该郡。汉武帝时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以京兆尹为 “三辅” 之首,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北),“尹” 为太守。唐代以雍州为京兆府,设置京兆尹。以上所称京兆,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金元时期在陕西设置京兆府(路),此时的 “京兆” 与建都之地无关。民国时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 “京兆” 的含义。国民党政府成立时废除。
- 东平郡:汉代将大河郡改为东平国,治所在无盐(今山东省东平东)。南朝宋时改为郡,治所仍为无盐(今山东平东)。隋唐时期曾以郓州为东平郡,治所在须昌,即今东平西北。宋宣和时以郓州为东平府,治所在须城,也就是现在的东平。明清时期为州,民国改为县。
- 会稽郡:秦始皇时设置该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涵盖江南、浙江大部及皖南一部。汉顺帝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西汉时更包括浙、闽全部。东汉永建四年(129 年),将吴、会稽分为二郡,会稽移治山阴(今绍兴),拥有浙闽之地(今杭嘉湖均属吴郡)。三国吴分设临海(台州)等郡后,辖境缩小。隋代时为越州,隋又分山阴县设置会稽县。民国时将二县合并为绍兴县。
- 华山郡: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魏设置华州,辖境历代屡有变迁,治所在今华县(曾名华山、郑县)。清代时不辖县,民国为华县。
(二)堂号
- 会稽堂:唐朝时,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至大将军。他讨伐张韶有功,升平卢节度使,又平定李同捷的叛乱,加检校尚书右仆射,被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此以 “会稽” 为堂号。
- 此外,康姓主要堂号还有 “京兆堂”“华山堂” 等。
五、宗族特征
- 康姓名人在三国时期开始崭露头角,唐代以后,才有众多有影响力的康姓人物载入史籍。例如唐代有河东节度使同平章事康承训,宋代有词人康与之,元代有戏曲家康进之,明代有文学家康海,清代有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康有为等。
- 康姓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意隽永。据民国抄本《康氏族谱》记载,江苏如皋康姓一支字行为:“本贞茂荣,安雍近智,吉贤端秀。”
六、康姓宗祠通用对联
(一)四言通用联
- 华山懋绩;东海名流:上联典指梁代司州刺史卫尉卿康绚,他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在北齐担任华山太守时政绩显著,入梁后历官司州刺史、卫尉卿,为人宽和,当时人称 “长厚”。下联典指康姓历史名人康子元,他曾任献陵令。开元初年,朝中举荐能研究《易》《老子》《庄子》的人,中书令张说推荐了他,他官至秘书少监,曾与张说一起商讨玄宗去泰山封禅的仪式,后官至宗正少卿。
- 明经登第;驰射受封:上联典指唐代人康希诜,他十四岁时以明经登第,历任海、濮、饶、房、台、晓六州刺史,所到之处都有优异的政绩,书法家颜真卿曾撰写碑文记载他的事迹。下联典指唐代灵州人康志睦,字得众,善于骑射,官至大将军,
因讨伐张韶有功,升平卢节度使;平定李同捷的反乱后,加检校尚书左仆射,封会稽郡公。
3. 京兆世泽;诰命家声:全联典指康叔,周武王同母幼弟,封于康,因得名;《尚书・康诰》载周公旦命其 “明德慎罚” 。
4. 少卿六畏;孝女三贤:上联典指唐康澄,大理少卿,上书言谋,可畏者六事。下联典指明康女,父友贤,年老无子。女劝父纳妾得男;母疾,女尝粪甘苦;夫早殁,誓不再嫁。时谓其三不可及。(二)五言通用联
- 斯文在天地;至乐寄山林:此联为近代改良派首领康有为自题联。康有为(1858 – 1927),名原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著述颇丰,有《康南海先生诗集》等。本联为其自撰联。
- 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此联为蒲伯英集(改)杜甫诗句挽康子林联。康子林(1870 – 1930),四川邛崃人。擅演川剧文武小生。尤以文生戏《彩楼记》中的吕蒙和《八阵图》中的陆逊为佳。1911 年,与川剧演员唐广体、杨素兰、萧楷等组成三庆会,对传统川戏艺术进行改良,将流行于四川的昆腔、高腔、胡琴、灯戏等五种声腔合为一体,形成五种声腔同班演出的剧种。
- 长安第一手;德函列头名:上联典指唐代琵琶演奏家康昆仑,西域康国人。善弹《羽调录要》和《道调凉州》等曲。德宗贞元时有 “长安第一手” 之称。下联典指明代音乐家康海,字德函,武功人。号对山。弘治进士第一,授修撰。善制乐造歌曲,弹琵琶,技艺精湛,后人辗转仿效。
(三)七言通用联
- 莲蕊峰头传名远;景贤书院播惠长:上联典指清代画家康涛,字石舟,钱塘人。工山水花卉,善书。号天笃山人,又号莲蕊峰头不朽人。下联典指元代康里国王族后代康里脱脱,世祖时入宿卫,大德中大破叛王海都,自同知枢密院事累拜中书右丞相。仁宗时,改江西行省左丞相,后解职家居,延师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御赐额曰 “景贤书院”。
(四)七言以上通用联
- 驰誉明经,少小荣登科第;有声乐府,文词待诏金门:上联典指唐代进士康希诜的事典。下联典指典出康姓历史名人康伯可。
七、中国人民解放军康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一)康志强中将
康志强(1912 – 1986),江西省兴国县人。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 1 军团第 4 军 12 师 35 团排长、连长,红军学校政治教员,军委干部团政治教员兼连政治指导员,红 1 军团第 2 师四团连政治指导员,1 师 1 团政治委员,红 1 军团政治部组织科科长,随营学校政治大队大队长。参加了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15 师 344 旅 689 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新编第一旅政治部主任,344 旅政治委员,新四军第 4 师 9 旅政治委员兼淮北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和中共地委书记。
-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 21 军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海军东海舰队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委员,北海舰队第一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副政治委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 年 11 月 1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 74 岁。
(二)康庄
康庄(1914 – ),原名康在柳,江西省泰和县人。1930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 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方面军独立 5 师 1 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工人师 2 团连指导员、团特派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反 “围剿” 和长征。1937 年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团副主任,八路军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长、政治部副主任。
-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军区后勤部政治部主任、7 纵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 8 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第 18 兵团第 60 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参加了太原、扶郿、西南等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海军学校第二分校政治委员,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军政治学校校长,海军上海基地政治委员,东海舰队副政治委员。
1955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 年 7 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三)康林少将
康林(1910 – 1995),江西省于都县人。1932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 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广东省南雄县游击队队员,赣南游击队特务员。参加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 1 支队 2 团练副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第 1 支队教导大队队长,新四军第 1 师 3 旅 7 团营长,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警卫团参谋长、副团长。
-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 4 纵队 11 师参谋长、先遣纵队第 4 支队参谋长,第三野战军第 24 军 72 师师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4 军 72 师师长,1952 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24 军 72 师师长、第 24 军副军长,参加了元山防御作战、朝鲜东海岸反登陆防御和 1953 年夏季进攻战役。金城战役中,72 师 4 个营和 74 师参加注字洞南山地区进攻战斗,突破敌防御正面 4 公里,突入敌纵深 5 公里,毙伤俘敌韩首都师、韩 9 师 5310 人。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4 军副军长,1961 年毕业于高等军事学院,任第 28 军副军长、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 7 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 1995 年 7 月 9 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5 岁。
(四)康烈功少将
康烈功(1916 – 2004),安徽省金寨县人。1932 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 6 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 年 11 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 25 军政治部宣传队员,红 31 军 9 师侦察连班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 “围剿” 和长征。
-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 129 师 386 旅 772 团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
- 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第 8 纵队 23 旅 37 团团长,第 19 兵团 60 军 178 师副师长。参加了上党战役、豫北攻势,太原、西南等战役。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司令员,海军水警区司令员。1958 年毕业于海军军事学院,后历任海军旅顺基地副司令员,福建基地司令员,福建基地政委,烟台基地司令员,海军北海舰队顾问。
1955 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 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 年 7 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 年 5 月 23 日因病在青岛逝世,享年 88 岁。
(五)康健民少将
康健民(1916 – 1977),原名康廷文,又名康天民,甘肃省定西县人。1932 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 26 军骑兵团连政治指导员、代团长、团长,红 1 军团骑兵团副团长。
-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 2 大队 3 队副队长、队长,八路军留守兵团骑兵团团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骑兵团团长兼政治委员,骑兵旅旅长,绥远绥中军分区司令员。
-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骑兵旅旅长,第一野战军骑兵师师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绥远军区军政第 36 军副军长,第 36 军政治委员,1951 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 36 军政治委员,担负机场修建、保护和后方警戒任务。同年回国后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 年到军事学院学习。1955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63 军军长兼河北省石家庄卫戍区司令员,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书记,1962 年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1968 年 4 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主任,1970 年 3 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 年 8 月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委第一书记,主政宁夏共 9 年。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77 年 1 月 18 日因病逝世,终年 61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