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姓是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毛姓排名第106位。至2024年,按人口排序,毛姓总人口约330万,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位列第86位 ,也是中国百名大姓之一。海外毛姓人口约有10万余人。

### 一、毛姓来源
毛姓主要源自姬姓,其发祥地为周文王之子所得的毛国。毛国所在地,经考证在今河南宜阳一带。毛姓以此为源地,逐步向外地播迁繁衍,迅速在山西的西河(今山西阳城一带)、河南的荥阳两地发展起来,之后又以此为中心向全国播迁。

毛姓的另一来源,是周武王封聃到毛邑,即现在河南宜阳灵宝一带。聃是周文王的一个儿子,被封为伯爵,人称伯聃,其子孙亦以邑为姓。实际上,这两支毛姓同出一源,皆为周文王一族后人。

周文王的这支后裔,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诸多著名人物。早期有周代的毛公亨,后来有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等。

### 二、毛姓变迁
南北朝时期,毛姓融入了少数民族血统。据《姓氏·考略》记载:“又氐酋有毛氏,苻键将有毛贵,见《后秦录》。”世居北方的毛氏南迁江南各地,经学者考证,大约在汉唐时期。有一支毛姓人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江西吉水),并在此发展繁衍。其中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立国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挢(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至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定居下来。不久,另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也迁到这里。从此,上述两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带生息繁衍。直至由毛太华下传20代,诞生了改写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毛泽东。

宋朝时期,毛姓人口约有16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1%,排在第82位。浙江为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29.6%。全国范围内,毛姓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广西、四川、湖南,这五省毛姓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83%;其次分布于江苏、河南,这两省毛姓又集中了10%。毛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形成了以东部浙赣和西部川湘为中心的两大块毛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毛姓人口约有3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68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为20%,毛姓人口纯增长比全国人口增长率要高。浙江仍为毛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毛姓总人口的34.6%。全国分布上,主要集中于浙江、甘肃两省,这两省毛姓约占毛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江西、江苏、山东、湖南、湖北,这五省毛姓又集中了26%。宋元明600余年间,毛姓人口分布格局变化较大,人口主要向东南、西北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赣、湘鄂、甘肃三块毛姓聚集区。

当代,毛姓总人口约2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2%。从明朝以来的600年,毛姓人口由32万增至250万,增长达7倍多,但总体增速低于全国总人口增速。在全国,毛姓主要集中于浙江、四川、河南三省,约占毛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南、广西、重庆、江西、江苏,这五省市又集中了32%。浙江集中了毛姓总人口的12%,为毛姓第一大省。600年间,毛姓人口流动方向由东南部向西部和中原地区回迁,全国形成了浙江、川渝湘、河南三块毛姓聚集区。在浙沪、皖苏南部、福建北部、赣渝鄂大部、湘黔桂、广东西部、川云东部、甘肃中段、青海东北,毛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的0.36%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4%的毛姓人群。在皖苏中部、豫陕宁南部、甘肃大部、青海东南、新疆西北、四川大部、云南中部、鄂渝北部、粤闽中部、海南北部、江西东南、黑龙江东部、辽宁中部,毛姓人口占当地总人口的比例在0.24 – 0.36%之间,其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6.3%,该地区居住了大约17%的毛姓人群。

### 三、毛姓名人
最早的毛姓名人当属家喻户晓的谋士毛遂。毛遂为战国时赵国人,是平原君门下食客,一直未受器重。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平原君到楚求救,毛遂自荐一同前往。平原君和楚王谈判时不得要领,关键时刻,毛遂按剑而上,直陈利害,成功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平原君赵胜感叹道:“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从此崭露头角,被平原君待为上宾。

到汉元帝时,有一名画家叫毛延寿。传说汉元帝妃子众多,便命令毛延寿等人将宫女们的形象画出来,以供皇上挑选。众多宫女为求元帝宠幸,纷纷贿赂画工,唯独王嫱(王昭君)不肯,结果她未能见到天子。后来,汉与匈奴和亲,王昭君被选中,准备前往塞北为匈奴王之妻。临行时元帝召见,发现她貌为宫人之最,但因已答应匈奴,只能忍痛割爱。后来元帝仔细追查此事,将毛延寿等人全部斩首,弃于街市。

西汉时,还出现了两位诗学家毛亨和毛苌。毛亨一说为西汉鲁人(郡治今山东曲阜一带),另一说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人。据传他是古文经学“毛诗派”的开创者,曾作《毛诗故训传》,并传授给毛苌,史称“大毛公”。毛苌为西汉赵(郡治今河北邯郸西南)人,其诗学传自毛亨,曾任河间献王博士,史称“小毛公”。

元朝末年,毛姓出了位农民起义军将领毛贵(?~1359年)。龙凤三年(1357年)春,他率部连克胶州、莱州(今山东掖县),接着由海道攻入益都。夏季刘福通分三路扫北,他率东路军,次年攻克青州、沧州、长芦、济南等地,设立宾兴院,选用官吏,兴办屯田,规定官民田十征其二,以充军需。之后转而攻克蓟州(治今天津市蓟县),锋芒直指元都,朝廷大为震惊。后毛贵被赵均用杀害。

明朝有个藏书家叫毛晋(1599~1659),字子晋,号潜在,原名凤苞,字子久,江苏常熟人。他藏书达八万四千余册,数量几乎与后来毛泽东先生的藏书相当。毛晋藏书多为宋元刻本,建有汲古阁、目耕楼来储存。他曾校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是历代私家刻书最多的人。毛晋喜好钞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之为“毛钞”,著有《隐湖题跋》,并编有《毛诗陆疏广要》。

《明史》中的毛姓名人比《宋史》多得多,由此可见毛姓越往后越发达,呈现出簪笏蝉联、前后辉美的态势。以下列举《明史》中其他重要的毛姓名人:
– 毛玉:云南右卫军家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任南京吏科给事中,政绩显著,死于狱中,赠光禄少卿。其先祖可能是元末从吉州避往云南省的,有可能是毛太华之后,因为毛太华迁湘时,只有两个儿子随往。
– 毛伯温:安汝厉,江西吉水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担任过御史、大理寺丞、工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毛氏族谱》记载“二十一世,传至伯温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可见他与韶山毛姓有渊源关系。这里的“二十一世”,是从江西吉水毛氏始迁祖、宋工部尚书毛让算起的,从毛让到毛伯温(北宋到明中后期),其间约500年。
– 毛恺:浙江江山(属衢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担任过御史、太子太保。
–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年轻时靠替人看相谋生,研习孙吴兵法,喜欢谈论兵事。天启元年五月,他率军丁将近二百人,涉海三千里,直入虎穴,在镇江擒获叛将佟养真父子,一举收复辽东数百里江山,史称“镇江大捷”。后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随后晋升为总兵。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大战时毛文龙袭击永宁,迫使后金回师沈阳。天启七年(1627年)宁锦大战时毛文龙袭击昌城、辽阳,皇太极被迫撤军。他所创建的东江镇屹立于敌后,成为牵制后金远途作战的重要力量,长期制约着后金南侵的步伐。
– 毛士龙:江苏宜兴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曾任杭州推官、刑科给事中、左佥都御史。还有湖北公安县的毛羽健,浙江余姚的毛吉,河南邓县的毛弘,江苏昆山的毛澄,山东掖县的毛纪等等,他们都是进士出身,在朝廷里担任过要职。

到清朝,毛姓涌现出几位有影响力的文学家:
– 毛先舒(1620~1688),清初文学家,字稚黄,又名,字驰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是明诸生,明亡之后不再求仕进。毛先舒曾从事音韵学研究,也擅长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著有《潠书》《思古堂集》《诗辨坻》《韵学通指》《南曲正韵》等。
– 毛奇龄(1623~1713),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撰修官等职。他研究经史及音韵学,所撰《四书改错》对当时用以科举取士的朱熹的《四书集注》有所抨击。毛奇龄能写散文诗词,并从事诗词的理论批评,有《西河诗话》《西河词话》,又通音律,撰有《竞山乐录》等,著作编为《西河合集》。
– 毛宗岗:清初小说评点家,字序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评刻《三国演义》。他将罗贯中原本加以修订,整顿回目,改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形成了今日流行的120回本。在其修改及评语中,依据朱熹《通鉴纲目》,增强了尊刘黜曹的封建正统观念,艺术分析也多采用八股文作法,未脱离当时评点派的习气。

从上述列举的毛姓名人来看,宋代以前的毛姓名人多出自黄河流域的陕西一带,宋至清代毛姓名人多出自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在中国历史上,毛姓虽不是大姓,但十分活跃。随着姓氏的迁徙,人才重心也在不断变化。

迄近代,迁居到湖南的毛姓经历数百年发展,终于在时势的推动下乘时而起,出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