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姓是一个中国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09位。当代汉族米姓人口约有43万,是排名第210位的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 。米姓来源主要有三个:其一,以国名为姓氏。隋唐时,西域有米国(在今新疆北部与乌兹别克交界一带),唐时其子孙内迁中原,以国名为姓,形成米氏。其二,源于芈姓。北宋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本姓芈,后改为同音的米。其三,源于少数民族改姓,回族、满族中皆有改姓为“米”者。米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兰州巩昌县一带。
### 一、姓氏源流
米(Mǐ)姓源出有三:
1. **源自国名,以国为氏**:隋唐时期,西域存在一个米国,位置在现今苏联乌兹别克共和国萨马尔汗的西南方向,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汉朝时,米国遭受匈奴攻击,无奈之下向中国方向迁移。到了唐朝,米国成为中国的附庸国,随后其国民逐渐内迁到中原地区,历经世代繁衍,他们以国名“米”作为自己的姓氏,就这样形成了米氏一族。
2. **源自芈姓**:据《姓氏考略》记载,北宋时期的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的后裔,原本姓芈,后来改成了读音相同的米姓。关于芈姓改米姓的原因,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黄帝之孙颛顼姓芈,被周武王封于楚国后,因芈与米同音,故而改为米姓;另一种说法是芈姓曾是庞大的贵族家族,秦灭楚国之后,楚国芈姓贵族为躲避迫害,将姓氏改成字形相似且同音的“米”;还有说法认为是在书写过程中,因芈字不便书写,而简化为“米”字。
3. **源自中国回族古老姓氏**
– **出自古西域康居国米氏**:米氏原本居住在昭武城(今甘肃省高台县境内),属于“昭武九姓”之一。后来归属匈奴,迁移至中亚阿姆河、锡尔河两河流域,并建立了米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西南部。米国人进入中国后,其子孙便以米为姓。例如,唐代长庆年间(821 – 824年),有一位著名乐师米嘉荣,他被刘禹锡誉为“唱得凉州意外声”“能变新声作旧声”,便是西域米国人。
– **阿拉伯名“米纳勒”的“米”为米姓之源**:部分米姓源自阿拉伯名“米纳勒”,其中的“米”成为了这部分人姓氏的来源。
– **元代边帅米开庵后裔**:元代的边帅米开庵是山西省大同府的回回。洪武六年(1373年),他归附明太祖。次年,被调任福建邵武卫,年老辞官后定居邵武,成为今福建省米姓回族的先祖。米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 二、迁徙分布
米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当代汉族米姓人口约43万,是第210位大姓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35% 。自宋朝至今1000多年中,米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态势。全国形成了以湘、渝、豫、冀为重心的米姓分布区。
– **宋朝时期**:米姓人口大约有6.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0.08%左右,排在第149位。米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2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湖北,这三省约占全国米姓总人口的75%。其次分布于江苏、安徽、河南。
– **明朝时期**:米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3.3万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49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山西、云南,这三省的米姓集中了米姓总人口的72%;其次分布于湖南、河北、四川、福建、河南等。陕西为米姓第一大省,占米姓总人口的39%。
– **当代**:在广西北部、湘黔渝、云南东部、甘川鄂大部、陕宁、青海东部、蒙晋大部、京津冀辽、山东西北,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09%以上,中心地区可达0.6%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0.5%,居住了大约67%的米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部分地区、山西南端、河南、皖苏北部、湖北东部、江西西部、广东北部、广西南部、海南西部、云南中部、四川西部等地,米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9% – 0.12%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5%,居住了大约22%的米姓人群。
据北宋画家米芾自己考证,米姓最早起源于春秋时的楚国。不过,这一说法在史书中已难觅类似记载。又据《唐书》所载,“米”氏为“昭武九姓”之一。隋唐时期,祁连山北邵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县)有个康国,后被匈奴击败,迁至中亚(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布哈拉一带),建立了安、曹、何、康、石、米、史、火寻、戊地等九个小国。其中米国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一带。唐高宗永徽年间,“昭武九姓”先后归附内地,其中有“米”氏。国人遂在中原定居繁衍,以“米”为姓。米姓后来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陇西望。
### 三、历史名人
1. **米芾**:北宋书画家,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吴(今江苏省苏州)人,后定居润洲(今江苏省镇江)。他历任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等职。徽宗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米芾举止癫狂,人称米颠。他的行草书法深得王献之笔意,用笔俊迈,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大家”。在绘画方面,他画山水人物,多采用水墨点染的泼笔法,自成一家。其存世书法作品有《苕溪诗》《蜀素》《虹县诗》《向太后挽词》等,著有《书史》《画史》《宝章侍访录》《宝晋英光集》等。
2. **米友仁**:米芾之子,人称小米,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小名寅哥、鲨儿,字元晖。宣和年间,他应选入掌书学,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其画继承米芾传统,运用泼笔法描绘烟峦云树,别具风格,运笔看似随意,草草而成,他自称“墨戏”。存世书画有《潇湘奇观》《云山得意》等。
3. **米喇印**:清初西北回族起义领袖,甘肃甘州(今甘肃省张掖)人。明末时为甘州军官,顺治年间被授予副将之职。顺治五年(1648年),他与丁国栋率领农民起义,杀死巡抚张文衡等官员,废除清朝年号,建立政权,接纳文武官员,起义军接连攻克凉州、兰州等州县,兵力扩充至十余万,后在战斗中兵败阵亡。
4. **米万钟**:明代书画家,字友石,祖籍顺天。他生平酷爱奇石,积蓄了大量奇石,因此被人称为友石先生。他曾任江西按察使,因遭魏忠贤厌恶,而被削去官籍,后来官至太常少卿。
5. **米汉雯**:清代人,米万钟之孙。他勤奋好学,擅长创作小令,书画方面继承了家族的技艺和风格,人称小米,著有《始存集》。
### 四、郡望堂号
1. **郡望**
–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范围在现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化县一带。
–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所置,在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
–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将汉代原有的山阳郡改为高平郡,位于今山东巨野县一带。
2. **堂号**
– **鹿门堂**:宋代礼部员外郎米元章号“鹿门居士”,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 **宝晋堂**:米元章喜好洁净,他所居住的地方名为“宝晋斋”,后人遂以“宝晋堂”为堂号。
– **海岳斋**:米元章又号米南宫,其书法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大家”,他自号“海岳外史”,因而有“海岳斋”这一堂号。
### 五、米姓宗祠通用对联
#### 米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 **襄阳博士;长通参谋**:上联典指北宋书法家米芾,号襄阳博士、海岳外史,官至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宋四家”,山水人物自成一家,有《书史》《画史》《宝晋英光集》等著作。下联典指唐代文学家米放,字长通,隐居剡溪,曹王皋镇江西时,征召他为节度参谋,后来朝廷召他为拾遗,他没有赴任,其诗文在世间广泛流传。
– **顺天友石;梁若居松**:上联典指明代太常少卿米万钟,字友石,万历年间进士,曾任江西按察使,因得罪魏忠贤而被削籍,后任太常卿直至去世。他生平收藏了大量奇石,号称友石先生,擅长书画,著有《篆隶订讹》。下联典指清代诗人米肇灏,字梁若,明朝崇祯年间的岁贡生,进入清朝后,隐居在城东,生活简朴,以蔬菜羹饭度日,同时坚持吟诗,著有《居松吟》。
– **无章画派;嘉荣歌声**:上联典指北宋书画家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世居太原,后迁居襄阳,最终定居润州。徽宗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他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行草书用笔俊迈豪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画山水不追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画史上有“米家山”“米派”之称,著有《书史》《画史》《山林集》等。下联典指唐代年间人米嘉荣,他擅长唱歌,刘禹锡曾有诗句“唱得凉州意外声,故人惟有米嘉荣”“三朝供奉米嘉荣,能变新声作旧声”描述他的歌唱技艺。
– **陇西世泽;襄阳家声**:全联典指北宋书画家米芾的事迹。米姓在陇西郡发展成望族,米芾号襄阳漫士等,此联彰显米姓家族的荣耀和声名。
– **名闻八友;堂列三贤**:上联典指东汉人米楷,他与陈耽等人关系友善,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八友”。下联典指南宋人米宪,嘉泰年间曾任瑞州太守,他与东城、栾城被当地百姓共同祭祀于三贤堂。
#### 米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 **松性淡逾石;鹤情高不群**:此联为清初书画家米汉雯题赠联,通过对松、鹤的描述,展现出一种淡泊、高洁的品质。
– **小旗村店酒;微雨野塘花**:此联为唐代戏曲演员米都知的诗句联,描绘出乡村小店在小旗招展下,以及微雨笼罩着野塘花朵的画面,富有诗意。
#### 米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 **吟楼万山风景聚;墨池濯砚鱼龙藏**:此联为湖北省襄樊市樊城米公祠联,米公祠位于襄樊市樊城西南隅,又名米家庵,是为纪念宋代书画家米芾而建。联语描绘了米公祠周边风景汇聚于吟楼,墨池之中仿佛藏有鱼龙的奇妙景象。
– **云来清静当深处;帘卷霞明向远开**:此联为明代书画家米万钟自撰联,营造出一种清幽、开阔的意境,体现出作者对宁静、高远境界的追求。
– **小楼刻竹听春雨;白昼垂帘看落花**: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米公祠联,描绘出在小楼中刻竹听春雨,白昼时分垂帘静看落花的悠然场景。
– **旖旎云锦秋花起;清照湖山皎月明**:此联为北宋书法家米芾的诗句联,描绘出秋天如云锦般旖旎的花朵盛开,湖山在皎洁月光下的清丽景象。
#### 米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 **翰墨淋漓,继世友仁妙笔;风神俊逸,聚观海岳风姿**:上联典指北宋书法家米芾,其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下联典指北宋敷文阁直学士米友仁,米芾之子,擅长书画,世号“小米”,父子二人皆在书画领域成就非凡,展现出米姓家族在艺术方面的卓越传承。
### 六、米姓典故、趣事
#### 巧取豪夺
“巧取豪夺”这一成语源于宋代周辉的《清波杂志》。宋代襄阳的米友仁不仅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绘画技艺也十分高超,并且他特别喜欢模仿古人的作品。为了获取古人的真品,他不惜采用欺骗手段。有一次,他在涟水发现了一幅真品牧牛图,便向主人借来描摹。之后,他把真品留下,将摹本还给主人。过了几个月,主人才发现米友仁归还的不是真品,于是前去讨要。起初米友仁还企图抵赖,最后主人指出真品牛的眼睛里有牧童,而摹本却没有,在事实面前米友仁才不得不归还真品。即便如此,米友仁的欺骗手段仍屡屡得逞。他常用的手法之一是借别人的古代书画珍本,精心描摹后故意将真假本混在一起让主人挑选,由于他临摹得极为逼真,别人常常误把仿本当作真本收下。通过这种方式,他骗得了许多古代书画。
此外,他还会采取蛮横手段夺取。有一次,他在船上看到另一位收藏书画的人手中有一幅王羲之的真品,便提出用一幅画与之交换。当要求遭到拒绝时,他就大喊大叫,甚至以投河自尽相威胁。对方无奈之下,只好与他交换。米友仁依靠巧偷豪夺,得到了大量珍贵的书画。
后来,人们将“巧偷豪夺”改为“巧取豪夺”,用来形容用卑鄙手段骗取、用蛮横手段掠夺,含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