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0位 。在宋版《百家姓》中,贝姓也排序为第110位。然而,贝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属于较为小众的姓氏 。

### 姓氏源流
贝(Bèi)姓源出主要有两大支:
1. **以国命名**:出自姬姓,是文王庶子姬奭之后。周武王灭商后,姬奭被封于燕国,都城在蓟。周武王病逝,周成王年幼,召公奭与周公旦留在宗周辅佐成王。燕国传至召公奭的后裔召公康时,其支庶子孙被赐封食邑于巨鹿甘泉浿水流域,建立了郥国(今河北清河),作为燕国的附庸国,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郥氏。后来,由于北戎民族南下攻伐,燕国势弱,郥国也受到影响。公元前664年,北戎攻燕国,燕国向齐桓公求救,齐国击败北戎后,占据了甘泉一带,吞灭了郥国,并将甘泉改名为贝丘。失国的郥国王族子民,遂去邑改姓氏为贝氏,世代相传至今,这一支贝姓,史称正宗,皆以河北清河为郡望 。
2. **以地名命姓**:因世居贝丘的人,以地名命姓,遂为贝姓。贝丘在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当有一支贝姓从河北迁移到此处后,随着贝姓人口逐渐增多,该地被称为贝丘。而原本就居住在贝丘的一些人,也以“贝”为姓,成为贝姓的另一支 。

### 迁徙分布
贝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其远祖起源于西周时期,最初的贝姓人在河北巨鹿浿水一带生活,后来有一支迁移到今山东博兴县东南一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贝姓人不断迁徙。但由于人口基数相对较小,贝姓在人口迁徙的浪潮中,并未像一些大姓那样形成大规模的聚集区。不过,贝姓后来在清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清河望。如今,贝姓人在全国多地均有分布,但总体人数依然较少,在姓氏人口排名中较为靠后 。

### 历史名人
1. **贝俊**:唐代画家,工于花鸟,尤其擅长画鹰鹘。其画作在当时颇有名气,《历代名画记》中对他有所记载,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唐代绘画领域有一定的地位 。
2. **贝琼**:明朝文学家,字廷居,浙江省崇德人。他博览群史,知识渊博,且工诗能文。明初时,他应召参与修撰《元史》,后官至国子监助教。他著有《清江文集》,其文学作品在当时具有一定影响力,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 。
3. **贝泰**:明代太学士,字宗鲁,金华人。年少时就因文才和德行闻名乡里。他考中永乐举人后,累官至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任职四十余年。在任期间,他以良好的品德和渊博的学识,使得六馆之士皆受其教化,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后致仕去世 。
4. **贝青乔**:清代诗人,字子木,江苏省吴县人,为诸生。鸦片战争时期,他曾投身于奕经幕僚,在浙东地区抗击英国侵略军。亲身经历战争,目睹清政府的腐败,他有感而发,创作了许多爱国诗篇,这些诗篇在当时影响较大,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心声,著有《半行阉诗存》 。
5. **贝义渊**:南朝梁书法家,吴兴人。他书写的《梁始兴忠武王萧詹碑》现存于江苏南京,虽然碑文残损过半,但留存的字带有行草笔意,颇为雄健,从其书法作品中可窥探出他高超的书法技艺,对研究南朝梁时期的书法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
6. **贝钦世**:宋代江阴知县,上虞人。他为官期间有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当时县内有运河长久淤塞,他决心疏浚治理,当地大姓纷纷争捐资金相助,工程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改善了当地的水利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 。
7. **贝时璋**:浙江省宁波镇海人,是杰出的生物学家、教育家。1921年,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医预科,随后于1921年至1928年留学德国,并获土滨根大学博士学位。1978年、1988年,土滨根大学又先后两次授予他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4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他历任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等职。此外,他还曾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主任、研究生院生物教学部主任,《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副主编,《中国大百科》总编委会副主任,生物学分编委会主任等重要职务。同时,他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贝时璋在生物学领域取得了众多重要研究成果,为中国生物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 郡望堂号
1. **郡望**:清河郡。据《姓氏考略》与《郡望百家姓》记载,贝氏望出清河。汉高帝五年(公元202年)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其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博兴、临清一带地区。在历史上,清河郡的贝姓家族人才辈出,声名远扬 。
2. **堂号**:明朝时贝恒任邵阳知县,后改知东阿。他为官仁察明恕,治理有方,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朝廷要调他另有任用之时,东阿的耆老数百人前往朝廷挽留,朝廷最终只好升他一级,仍留他在东阿任职。这一事迹体现了贝恒深得民心,其家族也因此荣耀,成为贝姓堂号的一段佳话 。

### 贝姓宗祠通用联
1. **四言通用联**
– **源自姬姓;望出清河**:全联概括了贝姓的源流和郡望,表明贝姓起源于姬姓,且以清河郡为重要的郡望之地 。
– **卷封东武;史著清江**:上联典指明代金华人贝泰,他少年时以文才和德行闻名,中举后官至国子祭酒,执掌太学四十余年,“东武”是乐府调曲名,这里可能与贝泰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就相关,用“卷封东武”来赞誉他。下联典指明初崇德人贝琼,他博览经史,尤工于诗,洪武初年应召修《元史》,著有《清江集》等,以“史著清江”突出他在史学和文学方面的贡献 。
– **吴越世泽;太学家声**:全联典指明·贝泰,他是金华人,在太学任职多年,使得六馆之士皆受其良好影响,“吴越”可能与贝泰所在的地域相关,强调其家族在当地的声誉和传承,“太学家声”则突出他在太学的卓越贡献所带来的家族荣耀 。
2. **五言通用联**
– **点画惊鹰鹘;乔诗壮宇城**:上联典指唐代画家贝俊,他工花鸟,尤其画鹰鹘的技艺高超,其画作的点画之间,生动展现出鹰鹘的神韵,令人惊叹,故有“点画惊鹰鹘”之说。下联典指清代诗人贝青乔,在鸦片战争时,他作为奕经幕僚,在浙东抗击英国入侵军,目睹清政府腐败,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篇充满力量,振奋人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称“乔诗壮宇城” 。
– **梁碑留墨宝;运河传政声**:上联典指南朝梁书法家贝义渊,他所书的《梁始兴忠武王萧詹碑》现存江苏南京,尽管碑文残损过半,但留存的字带有独特的行草笔意,颇为雄健,堪称书法墨宝,为后世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资料,所以说“梁碑留墨宝”。下联典指宋代江阴知县贝钦世,他有惠政,县内运河久湮,他积极组织疏浚治理,当地大姓争捐金为助,工程迅速完成,改善了民生,其政绩在当地广为流传,因而“运河传政声” 。
– **民享浚河利;县多丰谷登**:上联典指宋·贝钦世疏浚治理运河一事,通过他的努力,运河得以畅通,百姓享受到了运河带来的诸多便利,如灌溉、交通等,故“民享浚河利”。下联典指明·贝恒,他为官仁察明恕,治理有方,使得当地百姓勤劳耕种,农业丰收,五谷丰登,体现了他治理下的县域繁荣景象 。
3. **六言通用联**
– **解字九千三百;坐席五十余重**:此联为清·谭嗣同赠清代文学家贝元征联。“解字九千三百”可能是赞誉贝元征在文字学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对众多汉字有独特见解;“坐席五十余重”或许是形容贝元征学问高深,前来向他求学问道之人众多,以至于坐席重重叠叠,从侧面反映出他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
4. **七言通用联**
– **洪武三助流芳远;永乐六馆播惠长**:上联典指明代文学家贝琼,他字廷琚,浙江崇德人,博览群史,工诗能文,明初召修《元史》,官国子监助教,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他的事迹和作品流传久远,故“洪武三助流芳远”。下联典指明代太学士贝泰,他字宗鲁,金华人,少以文行闻,永乐举人,累官国子祭酒,前后在太学四十余年,对六馆之士悉心教化,影响深远,“永乐六馆播惠长”体现了他在教育事业上的长久贡献 。
– **清水一湾天然画;河山万里锦锈图**:此联为贝姓名门望族居住地“清河”(郡)嵌字联。上联描绘出清河郡如清水一湾,风景秀丽,宛如天然画卷,展现了当地优美的自然风光。下联则以“河山万里锦绣图”,寓意贝姓家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发展,家族的未来如同万里河山般壮丽锦绣,表达了对家族的美好期许 。
5. **七言以上通用联**
– **修元代史书,才高班马;著清江文集,气迈欧苏**:全联典指明代文学家贝琼的事典。贝琼参与修撰《元史》,其才华可比肩撰写《史记》的司马迁(字子长,世称班马,这里“班”可能有误,应为“马”),突出他在史学方面的卓越才能。他著有《清江文集》,其文学作品所展现出的气质和风格,超越了欧阳修和苏轼,高度赞扬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非凡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