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姓是一个多起源、多民族的姓氏,在《百家姓》中位列第 55 位 。据统计,花姓人口约有 19.5 万,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居第 295 位 。花姓来源较多,主要源于音讹 “华” 姓,东平郡为花姓主要郡望,即今山东东平,少数民族中花傣族人也较多。“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家喻户晓的《木兰诗》为我们描述了一位勤劳善良、爱父护弟、保家卫国、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形象,全国多地建有木兰祠以为纪念,花木兰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一、姓氏起源

(一)源于华姓,音讹为氏

在南北朝以前,并无 “花” 字,人们通常用 “华” 字来表示 “花” 意 。甚至在唐朝时,“华” 字仍大量被用于此义,像现代常用的 “春华秋实”“华而不实” 等词语便是如此。
有说法称,花姓是周文王姬昌(商时为西伯,又称伯昌,今陕西岐山人,季历之子,周武王姬发之父,周朝奠基者)后代的一支。华姓的始祖为宋国公子华督,而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商纣王帝辛(子姓,名受、受德,帝乙少子,商朝末代君王)的兄长微子启(微子,子姓,宋氏,名启,今河南商丘人,宋国开国君王,商王帝乙长子,商纣王帝辛长兄) ,其国都位于今河南商丘 。宋国疆域北侧不远处就是花姓的重要郡望东平郡(今山东东平) 。后来,华姓族人中有人改姓为花姓 。《说文解字・华注》记载:“花字起于北朝,前此书中花字,出于后人所改。”《百家姓》也有注:“花氏‘系出华氏,古无花字,通作华。后专用花为花草之花,故华姓亦有改为花氏者。’”

(二)源于外族后裔

  1. 隋唐时期外邦移民:隋唐时期,婆利婆利国(今文莱达鲁萨兰国,简称文莱)、诃陵国(今印度尼西亚)与中国互通商埠,一些人在东南沿海地区留居下来 。他们仿照汉族习俗,以在故国的官名如 “独诃氏拏” 或者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 。现今福建、海南、广西等地仍有其后裔子孙,他们称诃(hē)氏、花氏 。在隋唐时期,“花” 字也读 hē 。
  2. 女真族汉化改姓:金国时期,南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范(字武仲,号中庵,今湖南衡山人,赵方之子)麾下有一位将领范用吉(本名孛术鲁久住,女真族孛术鲁氏,归宋时改姓范) 。他聪慧过人,擅长用计谋 。因犯赵范名讳,遂改为花氏,称花用吉 。花用吉官至太尉,镇守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 。后来他反叛,改投蒙古大元帅孛儿只斤・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蒙古王国第 2 位大汗,元太宗) 。然而,其族人诬告他为南宋细作,最终被处死 。花用吉死后,其后裔子孙以其宋赵皇家所赐之汉姓 “花” 为姓氏,世代称花氏 。

(三)其他起源

花姓还有出自何姓(或指诃,hē)的说法 。此外,在民族融合汉化的过程中,满族、蒙古族、回族、傣族等其他少数民族也有改姓或被赐姓为花姓的情况 。

二、得姓始祖

花姓的得姓始祖有花季睦、花季陆、宋微子、阁罗凤、帝喾、周文王等 。

三、发源地与郡望

花姓的发源地有山东泰安等多地 。其重要郡望为东平郡,在今山东东平 ,这也是花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

四、迁徙路线

(一)南北朝至唐朝

由于 “花” 字的出现,花姓开始载入史册 。例如文学作品中替父从军、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唐朝名将花敬定、仓部员外郎花季陆等 。当时花姓望出东平郡,花姓主要在今山东东平一带发展 。

(二)唐末五代时期

因北方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困苦,北方民众纷纷向南迁徙,花姓也在迁徙人群之中 。他们播迁到今四川、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 。

(三)宋元时期

花姓除了分布在北方大部分省份外,在江南地区的分布范围也日趋扩大 。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地均有花姓定居 。

(四)明朝初期

山西花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此后,花姓逐渐传播到广西、云南、贵州、辽宁等地,并且沿海的花姓开始入迁台湾 。

(五)清朝时期

山东等地的花姓族人跟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北三省、内蒙等地 。

五、历史名人

  1. 花木兰:南北朝时期的传奇巾帼英雄,是文学作品《木兰辞》中的人物 。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建功后却不慕荣华富贵,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 。花木兰体现了勤劳善良、保家卫国、不慕富贵的淳朴精神 。
  2. 花敬定:唐朝名将,又名花惊定,是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他在平叛中立下战功,但居功自傲、目无朝廷,最终死于叛军之手 。
  3. 花云:明朝开国名将,今安徽蚌埠人,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他跟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官至行枢密院判官、安远大将军 。在迎战陈友谅所部时,不幸战死 。后来被追封为东丘郡侯,谥号忠毅 。
  4. 花纶:据《词品》记载,杭州人花纶,十八岁时在黄观榜中位列第三人 。起初阅卷时,官员进呈的卷子中花纶排名第一,练子宁第二,黄观第三 。但皇帝御笔改定,以黄观为第一,练子宁为第二,花纶为第三 。南京有谚语称 “花练黄,黄练花”,故后人仍称花纶为花状元 。
  5. 花润生:明朝诗人,字蕴玉,邵武人 。永乐年间进士,起初担任古田令,政绩卓著,著有《介轩集》 。
  6. 花茂:明朝名将,巢县人,因战功累累,累官至都指挥使,名列功臣录 。
  7. 花李郎:元朝戏曲家,为元朝著名戏曲演员刘要和之婿,时人称他为花郎学士 。他与马致远等合制《黄粱梦》杂剧 。《录鬼簿・贾仲明补词》记载:“元贞书会,李时中、马致远、花李郎、红字公四高贤合捻《黄粱梦》 。”
  8. 花伊:宋朝时期的官员,担任尚书郎 。
  9. 花用吉:本名孛术鲁久住,女真族孛术鲁氏,归宋时改姓范,后因犯赵范名讳改为花氏 。官至太尉,镇守均州,后反叛改投蒙古大元帅孛儿只斤・窝阔台,却被族人诬告为南宋细作而被处死 。
  10. 花泽冰、花小青、花昆:当代艺人 。

六、祠堂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木兰镇的木兰祠,又名 “孝烈将军祠”,俗称 “孝儿祠”,原名 “木兰庙” ,是为纪念巾帼英雄花木兰而建的祠堂 ,其对面为花木兰陵园 。木兰祠始建于唐朝,金、元、清时均有重修 ,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 。每年的四月初八(相传为花木兰生日),这里都会举办香火大庙会 ,每两年还会举办 “中国木兰文化节” 。由于木兰祠地处四省交界,周边省市的群众常常前往参会,热闹非凡 。木兰祠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七、家规家训家风

花氏家训家规暂未找到相关资料 。不过,从花氏宗祠楹联中,我们可以对花氏文化略窥一二:

 

  1. 源自华氏;望出东平:上联典指花氏的主要源流,即源于华姓 。下联典出花氏的重要郡望东平郡 。
  2. 东平世泽;尚书家声:上联表明花氏的重要郡望为东平郡 。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花伊,他官至尚书郎 。
  3. 成都猛将;怀远英侯:上联典指唐朝将军花敬定平蜀乱,杜甫在《赠花卿歌》中写道:“成都猛将说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 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将军花云,他是安徽怀远人,带兵攻城略地,屡建奇功 。
  4. 勋称怀远;誉满成都:此联与上一联意思相近,只是次序相反 。同样是上联说花云的功勋,下联讲花敬定的声誉 。
  5. 花纶状元;木兰英雄:上联典出《词品》中关于花纶的记载 。下联典出南北朝时期的巾帼英雄花木兰 。
  6. 高贤合捻黄粱梦;诗圣独吟花卿歌:上联典指元朝戏曲家花李郎,他与马致远等合制《黄粱梦》杂剧 。下联典指唐朝将军花敬定平蜀乱,杜甫作《赠花卿歌》 。
  7. 润生自有介轩集;茂将独列功臣录:上联典指明朝诗人花润生及其著作《介轩集》 。下联典指明朝名将花茂名列功臣录 。
  8. 义侍保孤,幸逢雷老;孝女代戍,愿易男装:上联讲述明朝花云守太平时,其妻子郜氏将三岁儿子托付给侍子孙氏后投水而死,孙氏抱小儿逃走,幸遇雷老将他们带到朱元璋处的故事 。下联典指文学故事人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迹 。
  9. 怀远英侯,建奇勋于明朝;成都猛将,垂美誉于唐诗:上联再次强调明朝将军花云的功绩 。下联突出唐朝将军花敬定在唐诗中的美誉 。

八、现分布与人口情况

花姓在全国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南、江苏等地 ,其次分布于广西、四川、内蒙古、山东、安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地 ,其中辽宁分布最多 。花姓人口约 19.5 万人,在全国姓氏排名中位列第 295 位 ,在《百家姓》中位居第 55 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