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姓,作为中华姓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独特的渊源与发展轨迹。在当今姓氏格局中,倪姓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根据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倪姓人口数量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在姓氏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 ,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姓氏 。如今,倪姓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其在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倪姓人口更为集中,这三地的倪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倪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

一、寻根溯源
倪姓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
-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姓氏考略》及《辞源》等典籍记载,黄帝的后裔邾武公,在春秋时期将次子封于郳(故城位于今山东滕州境内) ,建立了郳国,郳国作为邾国的附庸而存在 。郳国的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郳氏 。到了战国时期,郳国被楚国所灭,郳国子孙为躲避仇杀,将姓氏改为儿姓 。后来,又在原姓郳的基础上去掉 “阝” 旁,加上 “亻” 旁,最终形成了倪姓 。例如,汉初的御史倪宽,其先祖便是公子肥的后裔 。这一姓氏演变过程,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变迁对姓氏传承的影响 。
- 出自春秋时邾国后人郳黎来之后:据《尚友录》记载,春秋时期邾国的郳黎来之后,其别族以倪为姓 。这一支倪姓同样源于邾国,与郳国的渊源颇深,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倪姓家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出自他族改姓或少数民族:
- 根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后魏代北复姓贺郳氏,在汉化过程中先改为郳姓,之后又进一步改为倪姓 。这一改姓事件是民族融合的生动体现,为倪姓增添了新的血液 。
- 在清代,满洲八旗中有倪姓,他们世居宁古塔 。此外,满、蒙古、土家等多个民族中也都有倪姓 。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倪姓,或是因民族融合,或是因文化交流,逐渐融入了倪姓大家庭,使得倪姓的来源更加多元化 。
二、得姓始祖
倪宽,出生于千乘(大致相当于今山东高青县一带) ,是西汉时期的重要大臣,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家 。他潜心钻研《尚书》,凭借着深厚的学识,历任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等重要官职,后来更是官拜御史大夫 。在任职期间,倪宽高度重视水利建设,积极调发民工,在郑国渠上流南岸,精心开辟了六辅渠 。六辅渠的建成,使得周围的高地得以灌溉,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倪宽为官期间政绩卓著,他关心百姓疾苦,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生的政策,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倪宽乃颛顼的后裔 。周武王时,将颛顼后裔封于邾 。传到夷父颜时,因其对周天子有功,便将其次子友(一说肥)别封为附庸,让其居于郳 。由于郳是邾的附庸,所以又被称为小邾国 。小邾国曾多次跟随齐桓公尊王攘夷,在当时声名远扬 。战国时,郳国被楚国所灭,子孙便以国为氏 。后来,由于避仇,去掉 “邑” 旁成儿姓,后又加 “人” 旁成倪姓 。关于郳国始封于谁,历史上众说纷纭,难以定论 。而倪宽见诸史册,名声显赫,其事迹为后人所传颂 。因此,后世倪姓尊倪宽为倪姓的得姓始祖 。
三、繁衍播迁
倪姓的发源地,主要集中在山东省的滕州和枣庄两地 。在这两处地方,都有叫做郳城的地方 。经考证,这里正是春秋时郳国的所在地 ,毫无疑问,这里也是后世倪姓和郳姓的最初起源之地 。郳国被楚国灭国后,其国人逐渐向北迁移,大多在千乘之地落脚 。在千乘,倪姓后人繁衍昌盛,逐渐形成了倪姓的千乘郡望 。战国时期,有宋国人倪说,这表明在此时期已有倪姓人在河南落籍 。
两汉时期,见诸史册的倪(郳)姓人物逐渐增多 。除了倪宽之外,还有许多史书散见的人物,如皇妃郳女句、兵家倪良、扬州刺史倪谚、九真太守倪式、羌主倪库、临淮(今属安徽)人倪长卿、齐国临淄人倪萌等 。从这些人物的籍贯可以看出,此际倪(郳)姓仍主要在山东境内繁衍,并且已有部分人进入安徽北部一带 。到了稍后的南朝,出现了江阴太守倪启、尚书左丞同平章事倪曙 。这一现象说明,在汉魏之际,郳姓已改成倪姓 。同时,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已有倪姓播迁到江南地区 。两晋南北朝时期,倪姓在史书上的记载较为稀少 。
隋唐时期,倪姓在北方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今河北、河南、山西等境内均有倪姓人活动的踪迹 。唐末,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接踵而至,社会陷入极度动荡之中,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在这种情况下,始有倪姓大批迁往江南 。两宋时期,倪姓载入史册的人物众多 。从他们的籍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此期倪姓已分布在今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地 。宋末,元世祖大肆围剿南宋的残留势力,江南的江、浙、闽一带战火纷飞 。元兵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百姓为躲避战乱,纷纷逃亡 。因此,倪姓逐渐分衍到今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元末,百姓再次遭受劫难,兵火肆虐,华东、中原、中南之地人口锐减 。明初,为了恢复当地的经济,明政府从山西大量移民 。倪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到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等地 。
倪姓迁台发生在清代,有倪姓人从福建渡海前往台湾 。此期,也有倪姓人从山东闯关东,前往东北三省 。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倪姓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分布,形成了如今的分布格局 。
四、郡望堂号
倪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重要的郡望和众多堂号 :
- 郡望:千乘郡,西汉时期设置的郡 。治所位于千乘,故城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 。其辖境大致在今山东北部博兴、高青、滨县等地 。千乘郡在倪姓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倪姓千乘郡望的核心区域 。
- 堂号:
- 郡望堂号:千乘,以郡望为堂号,彰显了倪姓与千乘郡的深厚渊源 。
- 自立堂号:经锄、锄经、带经、怡德、世德、承德、合一、贞一、建本、报本、崇本、爱日、宁远、永思、集义、继善、乐善、雍睦、遗安、培德、种德、敬业等 。这些自立堂号,蕴含着倪姓家族的价值观念、道德追求和文化传承 。例如,“经锄堂” 体现了倪姓家族重视耕读传家的传统,将读书与务农相结合,在辛勤劳作的同时不忘追求知识 ;“世德堂” 则强调世代传承美好的品德,希望家族成员能够秉持高尚的道德操守,为家族争光 。
五、宗族特征
- 倪姓由郳姓改姓而来,改姓的原因是为了避仇 。然而,改姓始于何时,目前尚无确凿的考证 。这一谜团有待有识之士去深入研究,解开倪姓发展史上的这一关键问题 。
- 宋代以后,倪姓中的杰出人物开始频繁出现在史书中 。仅在宋朝,就涌现出了倪思、倪闪、倪文一、倪涛、倪祖常、倪朴、倪天隐等众多名垂青史的人物 。他们在政治、文化、学术等领域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为倪姓家族赢得了声誉,也推动了倪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六、字辈
- 某支倪氏字辈:天启善良,地笃纯厚,人呈忠祥,和大吉昌 。这一字辈体现了倪姓家族对天地、人性以及和谐生活的美好期许,希望家族成员能够顺应天意,秉持善良的本性,为人忠厚,呈现出忠诚祥和的品质,从而使家族和谐昌盛 。
- 山东滕州倪保世系各支班辈:
- 长支:保张福文来西发光延登文 (广)成 (永)开振 (盛)长有道 (德)清 (凤)明世界 。
- 二支:保偎孜思子 (邦)文应清尚亭 (志)永 (自心)彪 (动士枢)恒 (宗万继)兴 (振树凤)梦 (玉汉)克 (广继肇)景 (允令)宝 (德)福 (传) 。
- 三支:保瑜恭思邦荣可光迎柱崇继守宏道士义培明良 。
- 四支:保显伸思邦闵得士珊允 (慎)继 (振志)景 (从可学)吉 (宝自)登 (善春道)士 (家)玉 (其)培明良 。
- 五支:保宪龙恺宠沛东丕存田 (元)光 (尚)方 (北)朝 (文)凤 (传)玉 (兴)允 (永景)建 (宪)国 (庆)家 (广) 。
- 六支:保貌亭尚千显文龙佩克作逢广立士守印祥景德 。
- 七支:保选思来希发光延丕自 (广)宗 (德廷)纯 (南文)步 (学兴)若 (堂长)复 (士道玉)金 (承庆思)伯 (义)昭 (培)允 (永明)正 (良) 。山东滕州倪保世系的这些班辈,详细记录了家族各支的传承脉络,每个字都承载着家族对后代的期望,通过字辈的延续,确保家族的血脉和文化得以传承 。
- 广东汕头潮南倪氏字辈:承统焕章,培英育贤,仁经义纬,绪泽衍绵 。这一字辈强调了倪姓家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注重培养优秀的人才,以仁义为准则,希望家族的恩泽能够绵延不绝 。
- 江西赣州南康客家倪氏字辈:兴发泰富贵,登科定贤名,昌志司中一,乾元享利宗 。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增荣 。文星高吉照,忠厚传家声 。该字辈体现了客家倪姓家族对富贵、功名的追求,同时也重视品德修养,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期望家族能够在文运昌盛的照耀下,凭借忠厚的家风传承美名 。
七、名人精粹
- 倪说:战国时期宋国人,也有说法称其为宋国大夫,是著名的哲学家 。他曾游学稷下,以善于辩论而闻名 。倪说较早地提出了 “白马非马” 的问题,这一哲学命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言论展现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洞察力 。
- 倪萌:字子明,汉代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倪萌仁孝敦笃,在荒年时,百姓陷入人相食的悲惨境地 。他与兄长出城采摘蔬菜时被捉,对方欲食其兄 。倪萌见状,声称兄长瘦弱,而自己肥健,愿意代替兄长被吃掉 。他的大义之举感动了对方,最终得以幸免于难 。倪萌的事迹体现了其深厚的兄弟情谊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
- 倪若水:藁城(今属河北)人,是唐代的名臣 。倪若水中进士后,出任汴州刺史 。在任期间,他为政崇尚清静,使得当地风化大行 。唐玄宗派人到南方捕捉珍禽异兽,倪若水进谏阻止了这一行为 。他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生活,反对奢侈浪费,展现了一位正直官员的担当 。倪若水后来官至右丞 。
- 倪文一:福安(今属福建)人,宋代官吏 。咸淳年间,倪文一中进士,先后担任安仁县尉、清流知县 。元兵南下时,他选择归隐,元世祖征召他,他坚决不赴任 。倪文一在国家面临动荡时,坚守自己的立场,体现了他的气节和对国家的忠诚 。
- 倪思: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宋代的学者、官吏 。倪思历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职,以敢于直谏著称 。他博学多才,著有《经锄堂杂志》《齐山甲乙稿》《兼山集》等 。在学术上,他深入研究经史子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政治上,他敢于直言进谏,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 倪涛 (1087 – 1125):北宋官吏,字巨济,广德军 (今安徽广德)人 。倪涛年少时便擅长写文章,年仅十五岁时,参加太学考试获得第一名,随后被擢升为进士 。他累官至左司员外郎 。当时朝廷商议攻取燕云地区,大臣们大多不敢直言反对,唯有倪涛建议辽遵守盟约,未犯边境 ;且当今宋军不熟悉阵战,军储不足,不应轻易出师,否则将引来后患 。倪涛的建议因忤逆王黼,被论罪罢官,贬为监朝城县酒税,后又徙任茶陵船场,最终去世 。他著有《云阳集》 。倪涛在国家重大决策面前,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观点,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眼光和敢于直言的勇气 。
- 倪瓒 (1301 – 1374):元代画家、诗人 。原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 。常州无锡梅里祇陀村 (今江苏无锡梅里镇)人 。倪瓒出身江南富豪家庭,信奉道教 。元末为躲避战乱,他散尽家资,遁隐于五湖三泖间,寄情于书画创作 。他性情孤僻狷介,有洁癖,世人称其为倪迂 。倪瓒擅长山水、竹石、枯木等绘画题材,其山水师法董源、荆浩、关仝、李成,并加以创新发展 。他的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 。作品多描绘太湖一带的山水,构图平远,景物极简,常作疏林坡岸,浅水遥岑 。用笔上,他变中锋为侧锋,采用折带皴画山石,以枯笔干墨营造出淡雅松秀的意境,画面呈现出荒寒空寂的氛围,风格萧散超逸 。他的墨竹萧爽清丽 。倪瓒论画主张抒发主观感情,认为绘画应表现作者 “胸中逸气”,不求形似,曾说 “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他的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文人画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画坛享誉极高 。画史将他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倪瓒还工于书法,擅长楷书,其书法古淡秀雅,具有魏晋人的风致 。他有《水竹居图》《容膝斋图》《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幽涧寒松图》《秋亭嘉树图》《怪石丛篁图》《竹枝图》等作品传世 。倪瓒的诗作除写景状物外,部分作品能够触及现实,诗风自然秀拔,清隽淡雅,著有《清閟阁集》12 卷 。倪瓒在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和艺术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倪谦 (1415 – 1479):明臣,字克让,号静存,上元 (南京)人 。正统年间,倪谦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之职 。景泰初年,他奉命出使朝鲜 。天顺年间,他累迁为侍讲学士 。因在主考顺天时黜退权贵之子,被治罪戍守开平 。宪宗即位后,将他召回,最终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倪谦曾参与预修《寰宇通志》 。他著有《朝鲜纪事》《倪文僖集》等 。倪谦在政治生涯中,秉持公正,不畏权贵,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原则
- 倪文俊:沔阳(今属湖北)人,作为元末南方红巾军的重要将领,他还有个广为人知的称号 —— 蛮子。倪文俊早年追随徐寿辉揭竿起义,获任元帅之职。在反元斗争中,他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多次成功攻克元军据点,为红巾军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1356 年,倪文俊在汉阳迎接徐寿辉,积极推动天完政权的重建工作,并自任丞相。在其执政期间,天完政权在政治、军事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然而,权力的诱惑逐渐让他迷失自我,他企图谋杀徐寿辉,妄图独揽大权,可惜阴谋未能得逞。之后,他狼狈逃至黄州,却被自己的部将陈友谅无情杀害。倪文俊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反抗元朝统治的英雄,也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其跌宕起伏的经历成为元末农民起义历史中的重要篇章。
- 倪元璐 (1593 – 1644):倪元璐为浙江上虞人,身兼明臣与画家双重身份,字玉汝,号鸿宝 。他在天启年间考中进士,被授予编修之职。此后,仕途一路升迁,历任户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等要职。倪元璐为人刚正不阿,忠烈可嘉。《明史》对他评价颇高,称其 “雅负时望,位渐通显” 。在政治上,倪元璐敢于仗义执言,曾上疏力陈东林党并非邪党,而是汇聚天下人才的渊薮;他还奏请销毁《三朝要典》,旨在拨乱反正,还原历史真相。李自成攻破京城时,倪元璐宁死不屈,毅然自缢身亡,以死明志。他的忠义之举,赢得了后世的敬重与赞誉,死后被追谥为文正,清朝时又追谥文贞 。倪元璐在艺术领域同样造诣深厚,尤其擅长行草书法,其笔力雄健,风格独特;绘画方面,他善画山水石竹,笔墨间尽显水墨生晕之妙,画作极具苍润古雅的韵致。其代表作品有《倪文贞集》《疏林竹石图》《鸿宝应本》等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他个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
- 倪用宾 (?-1661):倪用宾本姓王,字重光,是明末清初吴县 (今属江苏)人,为诸生出身。顺治十七年 (1660),吴县县令任维初贪婪成性,大肆搜括民财,严苛征收拖欠的钱粮,还私自侵吞常平仓储米达千石之多,致使民怨沸腾。恰逢世祖丧期,倪用宾与诸生在哭庙时,趁机向巡抚朱国治递上揭帖,揭露任维初的恶行。然而,朱国治与任维初暗中勾结,狼狈为奸,不仅未惩处任维初,反而将倪用宾等人收捕入狱。随后,朱国治更是罗织罪名,将倪用宾等人构陷致死。倪用宾敢于为民请命,与贪腐官员作斗争,虽最终惨遭杀害,但其正义之举却彰显了知识分子的担当与勇气,在地方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倪灿 (1627 – 1688):倪灿是江苏上元 (今南京)人,为清初学者、史志目录学家,字闇公。他以举人身份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之职,凭借卓越的史才而闻名于世。在参与纂修《明史》的过程中,倪灿负责撰写《艺文志序》,其文辞精妙、见解独到,堪称杰作,为《明史》的编纂工作增添了光彩。此外,倪灿在书法与诗歌领域也颇有建树,其书法笔力劲挺,风格独特;诗作清新自然,富有韵味,著有《雁园集》。倪灿在学术与艺术方面的多重成就,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卓越的才华。
- 倪稻孙: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词家。倪稻孙年少时便擅长填词,曾师从吴公,其才华在吴越地区声名远扬。他生性痴迷金石之学,对篆隶书法造诣颇深。绘画方面,倪稻孙尤其擅长画兰,其笔下的兰花笔疏墨淡,却韵味十足,洋溢着一种超凡脱俗的逸情。他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词作、书法还是绘画,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技艺水平,在清代艺术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 倪映典 (1885 – 1910):倪映典是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清末安徽合肥人,字炳章。光绪三十一年 (1905),倪映典加入岳王会,积极投身反清革命事业。他从江南陆师学堂炮兵科毕业后,担任清新军第九镇炮标队官,在军中秘密策划革命活动。同年,他加入同盟会,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三十三年,倪映典回到安徽,先后担任新军骑兵营管带及炮队队官等职务,并与熊成基等人谋划于次年春发动起义。然而,起义计划不幸泄露,倪映典被迫前往广州,担任新军见习官及炮兵排长。宣统二年 (1910)初,倪映典毅然发动新军起义,旨在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但起义过程中,遭遇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突然袭击,由于敌众我寡,起义最终失败,倪映典英勇牺牲。倪映典为了民主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继续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奋斗。
- 倪嗣冲:倪嗣冲为安徽阜阳人,是北洋军阀皖系的重要首领。早年,他投身淮军,后依附袁世凯。在二次革命期间,倪嗣冲奉袁世凯之命,率军攻占安庆,随后被任命为安徽都督。袁世凯死后,他又投靠段祺瑞。1920 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倪嗣冲被解除职务。倪嗣冲在北洋军阀混战时期,凭借军事力量在地方上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一生的政治生涯也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复杂局势。
- 倪志亮:倪志亮是北京人,为中共高级将领。他毕业于黄埔军校,192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倪志亮曾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兼红军大学校长,在军事指挥与军事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又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西满军区副司令员等职,参与领导了众多重要战役,为革命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解放后,倪志亮出任驻朝大使,为巩固中朝友谊、促进两国交流做出贡献;回国后,担任解放军监察部副部长等职。1955 年,倪志亮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将军衔。1965 年,倪志亮逝世,他的一生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外交事业奉献了全部力量,其功绩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
- 其他倪姓名人:宋代还有官吏倪文一,他在地方治理上颇有建树,为百姓谋福祉;学者倪朴,在学术研究领域深入探索,留下诸多学术成果;词人倪偁,其词作风格独特,在词坛有一定影响力。清代则有诗人倪淑、倪婉,她们的诗作或清新婉约,或豪迈奔放,展现出女性独特的情感与才华;词人倪小,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词风,在清代词坛崭露头角 。
- 近当代倪姓名人:政治家倪志福,在国家政治舞台上积极发挥作用,为国家建设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解放军将领倪志亮,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国防建设立下不朽功勋;北洋皖系军阀倪嗣冲,虽在军阀混战中角色复杂,但也是近代历史的一部分;国际法学家倪征,在国际法学领域成就斐然,为维护国家权益提供专业支持;语言学家倪海曙,致力于语言研究与推广,推动了语言科学的发展;油画家倪贻德,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绘画技艺,在油画创作领域独树一帜;电影演员倪萍,凭借出色的演技和亲和力,深受观众喜爱;国际象棋手倪华,在国际象棋赛场上屡创佳绩,为国家赢得荣誉 。这些倪姓名人在不同领域展现出卓越才能,为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共同丰富了倪姓家族的荣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