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姓: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姓氏
庞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姓氏,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 **源于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
2. **源于高阳氏**:颛顼八子之一庞降,后世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
3. **源于襄阳庞氏**:相传襄阳有一大户,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
4. **源于少数民族改姓**:西汉西羌族人中有庞恬,清朝满洲八旗中的庞佳氏族集体改姓庞等。
在《百家姓》中,庞姓位列第101位。根据2022年的数据,庞姓人口约235.3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7%。2022年底,庞姓全国总人口约240多万人。
从地域分布来看,宋朝时期,庞姓主要分布在山东、四川、湖北、河北、江苏、江西和河南等地。当代庞姓用户的籍贯地域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占比10.3%)、四川省(占比9.5%)、广东省(占比8.7%)等地。
寻根溯源
庞姓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 出自姬姓,为毕公高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被封于庞地,后世子孙便以邑为氏。毕公高是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采取宽大为怀的政策,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名声大噪,成为“周初四圣”之一。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他作为顾命大臣之一,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推动周王朝的经济文化取得较大发展,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并尊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 出自高阳氏,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依据《百家姓注》记载,颛顼八子之一庞降,其后世子孙以祖上的名为姓。
- 襄阳庞姓:相传其家族曾经家境富盛,喜好建造高屋,受到乡里人的赞誉,称其为“庞高屋”,后来便逐渐以庞为姓。
- 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据《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时期西羌人中有庞恬;清朝时,满洲人有此姓,世居盖州。此外,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来改为庞姓。如今,满、土家、瑶、蒙古等民族中均有庞姓。
得姓始祖
毕公高被尊为庞姓得姓始祖。他在历史上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力,其事迹不仅在当时为周王朝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繁衍播迁
古庞乡现今已无从考证其具体位置,春秋以前庞姓在史书中鲜有记载。战国时期,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史册中记载的庞姓人多达十六位。例如,庞参、庞俊父子是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担任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则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充分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经广泛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
三国时期,蜀汉有庞德公之侄庞统,曹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还有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这一时期庞姓已播迁至四川、甘肃等地。
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
隋唐之际,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此为主源向四周扩散。陕西的榆林、泾阳,山西的太原、代县、太谷,山东的菏泽,江苏的徐州,安徽的寿县等地都有了庞姓人定居,还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
宋元之际,由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庞姓为躲避战乱,避居南方的人逐渐增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的分布更为广泛。其中,有一支庞姓入迁广西北流,并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北宋时期,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
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至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张献忠屠川,川籍庞姓为躲避战乱避逃于云贵高原。不久后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的庞姓入居四川。
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前往东北地区的,也有华东、华南的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
如今,庞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西为多,此二省的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二。
郡望堂号
庞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了如下郡望:
- 始平郡:晋时改置扶风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
- 南安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
- 南阳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 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
堂号有“遗安”“凤雏”“南安”等。
宗族特征
- 历史悠久:庞姓是中华古老姓氏之一,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承载着丰富的家族文化和历史记忆。
- 家规家训勉励后人:庞尚鹏曾讲:“轻浮则矫之以严重,偏激则矫之以宽宏,暴戾则矫之以和厚,迂迟则矫之以敏迅……”,这些家规家训体现了庞姓家族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和教育理念,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 堂号来历脍炙人口:如遗安堂出自后汉庞德公。刘表曾问庞德公:“先生不肯受官禄,将何以遗子孙乎?”庞德公则回答:“人皆遗之以危,吾独遗之以安。”并拒绝出仕,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名人精粹
庞姓历史名人众多,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
- 庞涓:战国时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涓后仕魏惠王,自认为能力不及孙膑,心生嫉妒,乃阴谋断其膑骨(即膝盖骨),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
- 庞统: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末刘备谋士,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后在进军雒县途中,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 庞德:南安狄道人,三国魏名将。先从马腾,后事张鲁,后同张鲁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战,拜其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擒,不屈而死。
- 庞苍鹰:太原(今属山西)人,南北朝时北齐大臣。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高欢起兵后,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
- 庞孝泰:白州(今广西博白)人,唐初任左骁将军,为辽东行军总管,与苏定芳征高丽岭西。兵近蛇水,盖苏文来攻,孝泰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过关斩将。但因出征遥远,接济困难,寡不敌众,偕同十三子为国捐躯。孝泰逝后,部署尊其遗嘱:“泰生于白州,死当归白州。”将其头颅取下护送归里,葬于云飞山巅。此“千古英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两广庞姓子孙的垂仰和崇敬。
- 庞勋:唐末桂林戍卒起义首领。唐末为防止南诏东侵,从徐州藩镇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轮换,六年后,当权者仍然食言,戍卒遂发动暴动,并推他为首领。北归途中,饥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战死。
- 庞师古: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唐末朱温部将。初从黄巢,后事朱温。唐昭宗光华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派李琼攻连州,城破后,庞师古自杀。
- 庞福成:太谷(今属山西)人,五代十国时后蜀名将。公元九三零年,石敬塘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
- 庞籍: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历任侍御史、天章阁待制等职。西夏元昊反,为陕西安抚使,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用名将狄青。宋夏议和后,任相五年。
- 庞安时: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北宋医学家。少从父学医,年未二十即通黄帝扁鹊医书。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等。
- 庞尚鹏:南海(今广东广州)人,明朝官吏。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职。“一条鞭法”是其首创,为政颇得民心。浙江、福建、广东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
- 庞钟璐:江苏常熟人,清代大臣。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迁工、刑等部尚书。
- 庞雄:广东吴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曾因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未果,亡命日本。一九一一年参与广州起义被俘,宁死不屈,被清廷杀害,年仅二十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庞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 源自周代;望出始平:全联典出庞姓的源流和郡望,简洁明了地阐述了庞姓的起源与主要郡望。
- 一州冠冕;五部侍郎:上联典指东汉末刘备谋士庞统(179 – 214),字士元,襄阳(今湖北省襄樊)人。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雅”(此处原文“凤雅”应为“凤雏”)。司马徵称其为“南州士之冠冕”。后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建安十九年(214 年),进围雒县(今四川省广汉北),率众攻城,中流矢而死,追赐爵关内侯。下联典指清代尚书庞锺璐(1822 – 1875),字宝生,又字华玉,江苏常熟人。道光进士。历任编修,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侍读学士,光禄侍卿,内阁学士,吏、户、礼、兵、工等部侍郎,后迁工、刑等部尚书。卒谥文恪。
- 贤才第一;孝行无双:全联典指唐代寿春人庞严,字子肃,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文章语言峭丽,为人刚强不阿。太平年间官至京兆尹,后为翰林学士。下联典指北宋江陵人庞天佑,在家乡教授经籍。父亲病了,他割大腿上的肉给父亲吃;父亲双目失明,他号啕大哭,祈求上天保佑,还为父亲舔双腿;父亲死后,他背上土封墓,又在墓旁筑庐守孝,昼夜号哭。真宗时,旌表其门。
- 南州冠冕;宰相田园: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襄阳人庞统,字士元,曾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刘备取得荆州,以他为谋士,与诸葛亮同任军师中郎将。后跟从刘备入蜀,建议刘备进兵成都,被采纳。当时名士司马徽曾说他为“南州士之冠冕(首位、第一)”。下联典指北宋大臣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大中祥符年间进士。西夏兵侵犯边境,他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修筑城寨,募民耕种,严肃军令,加强防御,并筹划议和。宋、夏和议后,回京任枢密副使,继任参知政事、枢密使,皇佑年间任宰相,封颍国公。晚年作诗有句:“田园贫宰相,图史旧书生。”
- 治平世泽;南州家声:全联典指东汉庞德公从子庞统,字士元,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
五言通用联
- 朱紫谁为号;青山绝点埃:此联为唐代居士庞蕴《杂诗》中诗句联。庞蕴,字道元,衡阳人。工诗,《全唐诗》选有他的诗作七首。
七言通用联
- 千秋功烈留三国;一代忠贞属二师:此联为庞统祠联。祠在四川德阳江镇白马关侧,始建于蜀汉,祀蜀军师庞统。
- 愿以铁锤平社会;欲将机杼织人生:此联为现代剧作家庞人铨(1898 – 1922)自题联。庞人铨,湖南潭人。
- 才非百里腾骥足;颂民地天乐桑耕:全联典指东汉末齐备谋士庞统的事典。鲁肃在庞统被免耒阳令后说:“士元(庞统)非百里才,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提展其骥足耳!”
- 从古大才非百里;至今有庙祀双江:此联为四川省德阳市庞统祠墓二师殿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 孝妇感天,曾闻鲤跃;德公避世,偕隐鹿门:上联典指东汉广汉人姜诗的妻子庞氏,随夫侍奉婆母,极为孝顺。婆母喜欢饮长江水,她便按期去长江汲水。婆母嗜鱼,据说家门前忽然涌出泉水,每日有双鲤跃出来。下联典指东汉末襄阳人庞德公,躬耕于襄阳南岘山,与诸葛亮、司马徽、徐庶等友善,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侄子庞统为“凤雏”,被誉为能知人。刘表曾以礼相请,他不去,刘表问:“先生不肯受官禄,将拿什么留给子孙呢?”他答道:“人们都把‘危’留给子孙,我却留给子孙‘安’。”建安年间与妻子一起隐居鹿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