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姓的起源与发展
毕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毕姓名列第一百四十一位,人口约九十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8%。在《百家姓》中,毕姓排名第七十六位。
毕姓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以国名为姓氏,源于姬姓

上古周文王(公元前十一世纪)将自己的第十五子姬高封于毕(地名,在今陕西咸阳西北)。后来,姬高建立了毕国,人称毕公高。毕国后来“为楚所灭,而降为庶人”,其子孙便以国为姓,世代相传,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二、少数民族姓氏

北魏孝文帝时期,鲜卑族出连氏被改为单姓毕。

三、由任姓所改

据《世本》记载,任姓有改姓毕者。
毕姓的发源地约在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三千多年前的毕国,位于今陕西长安、咸阳两地之北,即渭水两岸,是毕氏最早的发祥地。该地区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毕陌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后,均葬在此地。在周朝的八百七十余年间,周文王的这支毕氏子孙一直显赫于世。

毕姓的历史发展

(一)周朝至春秋时期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2年),周平王偕王室东迁至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毕氏族人开始在洛阳地区繁衍生息,日渐强盛。严溪毕氏郡望即出自河南偃师郡。从唐朝垂拱年间(公元685-688年)的河南偃师的毕憬算起,毕氏族人在河南地区的历史已有两千七百七十多年。从宋乾德丁卯年(公元967年)婺源毕氏始祖毕文进迁居严溪起,毕氏在婺源也已生息了一千零四十余年。
春秋时期,毕公高的后裔毕万成为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地,成为后世魏氏一族的始祖。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即“三家分晋”,自立为诸侯,且国势日益强盛,最终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毕公高后裔的显赫情形。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氏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氏,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三千多年以后的今天。
战国时期,滕国(今山东滕州)有著名大夫毕战,说明此时毕氏族人已进入山东地区。先秦时期,毕氏族人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

(二)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西汉时期,南越将军毕取降汉,被封为侯,并有涿人(今河北涿州)毕野白,这表明毕氏族人在北方已扩展至今河北、广西一带。此时,一支毕氏族人远徙山东省东平,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居于东平郡的毕氏繁衍日盛,可谓族大人众,名人辈出。此际见诸史册之毕氏名人,大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缘关系者。此外,毕氏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壮大。在这一历史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的出连氏改毕氏后,入迁洛阳,使毕氏河南郡望尤为昌盛,并荫及河内。唐朝“安史之乱”后,京兆人(今陕西西安)毕宏入蜀,偃师人毕构裔孙一支迁居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

(三)唐朝至清朝时期

唐朝时期,有西突厥王子、毕国公阿史那・社尔及其一族人多改为汉姓毕氏。到了唐朝末期,因避回鹘掳掠和黄巢之乱,有大批的毕氏族人南迁至两湖一带。
北宋时期,代州云中人(今山西大同)毕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郑州,其孙毕良史先迁蔡州上蔡,靖康之耻后,避居江东。与此同时,有毕氏族人因仕宦或避难之故迁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明朝初期,山西毕氏人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朝乾隆年间以后,河南、山东的毕氏族人伴随着闯关东的风潮,通过海路,入迁东北三省。此时亦有蒙古族都讷亨氏、满族毕力扬氏冠改汉姓毕氏。沿海之毕氏族人开始赴台,或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地生息繁衍。
毕姓的现代分布
如今,毕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为多。这三省的毕姓人口约占全国毕姓人口的65%以上。毕姓在人群中分布在豫鲁大部、山西东南、皖苏北部、河北东端和南段、黑吉辽、内蒙古东部、云南大部、四川南段、黔桂西部,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2%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1.5%,居住了大约66%的毕姓人群。在河南西部、陕晋冀大部、京津、内蒙古中东部、山东西北、鄂渝川大部、皖苏南部、浙江西北、赣湘北部、黔桂中部、新疆西北,毕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07%-0.1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2.6%,居住了大约24%的毕姓人群。
毕姓与姬姓的关系
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姬”姓。姬姓的族人是黄帝的嫡系后裔,这个姓氏具有将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全世界华人都自称是“黄帝的子孙”或“炎黄(炎帝与黄帝)子孙”。在中华民族繁衍与发展的过程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然而,黄帝的子孙众多,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氏。中国的宗法制度很注重长子嫡孙,也就是嫡系子孙。皇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而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则不再姓“姬”。
据《说文》记载,起初黄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在远古时代,黄帝是轩辕氏部落的首领,他与炎帝都出自少典氏。这两个部落经过一场坂泉之战(坂泉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又称涿鹿之战),炎帝败,合并为炎黄部落。于是,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接着,黄帝领导的炎黄部落打败了九黎族的首领蚩尤,统一了全国。黄帝率领的炎黄部落都姓姬,他们是今天炎黄子孙的远祖,也是姬氏族人的远祖。
后来,黄帝的家族越来越大,他的后裔陆续分封在各地,改为其他姓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流。黄帝嫡系子孙(长子、长孙)世世代代仍旧以姬姓相沿袭,直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父子,仍然继承着祖传的姬姓,建立了中国最长的王朝——周朝,奠定了家庭及宗族之间伦常关系以及封建制度。
中华民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期较多。到了汉代,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不过,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有一位世代居住在长安,官至水部郎中的姬居逊,因避讳唐明皇的名字,而改姓周(唐明皇即唐玄宗,姓李,名隆基。“姬”与“基”同音)。这一来,分散了姬氏家族的力量。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
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他民族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顿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人。
作为黄帝嫡系子孙的姬氏族人,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以及创造华夏文明上贡献很大。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以及召公姬奭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尤其是周公姬旦制定《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提升中华民族的素质方面贡献很大。毕姓的始祖,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毕公高是《书经》上列名的历史人物,他的兄弟武王在君临天下之后,把他封在毕国,以国为姓,是为毕姓的由来。周康王曾命他保卫东郊,因而作了《书经》上的那篇《毕命》,“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当年的毕国,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县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南北岸。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毕塬或咸阳塬。在周朝初年,受王室十分重视,因为大名鼎鼎、功在国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后,均葬在此地。在周代的870多年间,周文王的这一支毕姓子孙,一直显赫于世。毕公高春秋时代的后裔毕万,当了晋献公的大夫,被晋国封在魏,成了后世魏姓的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当年始祖毕公高后裔的显赫情形。
在春秋时改姓魏的毕姓后裔,仅仅是毕公高的众多子孙中的一支。其余的子孙,虽然以后也有改了他姓的,但其嫡系子孙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毕姓,并且历代相传,一直沿用到了3000多年以后的今天。
关于毕姓的姓源,历来有关姓氏的古籍,考证结果都一致。《姓氏考略》上说:“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以国为氏,望出河内、东平、太原”;《唐书·宰相世系表》则指出:“毕炕乃毕公高之后”;《万姓统谱》上也记载说:“《左传》有毕万,《晋语》有毕阳”。
可以这样说,毕姓源于姬,始于毕地。发源于陕西的毕氏,后来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黄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到了汉代,则有一支远远地迁徙到山东的东平郡,并且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相国庄毕氏始祖兴公正是由东平郡所辖的潍县迁来,这就证明相国庄毕氏一族为始祖毕公高之嫡系子孙。
毕姓的著名人物
毕姓在历史上人才辈出,以下为部分著名人物:
  • 毕宏:唐朝京兆人,寓居于蜀。善画山水、古松奇石,著名当世。杜甫《戏韦偃为双松图歌》中有“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会韦偃少”的诗句。
  • 毕升:北宋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他还研究过木活字版,活字可以多次使用,为世界最早的活字印刷。
  • 毕沅:字绍荡,号秋帆,清朝江南镇洋人。留心经史文学,旁及舆地金石之学。尝谓“经义当宗汉儒,说文当宗许慎,编年史则水先生最长”。以好士知名,学人如钱大昕、邵晋涵、章学诚、洪亮吉、黄仲则等先后在幕中。所著《续资治通鉴》220卷,集钱、邵、章等诸人之力而成。诗文有《灵岩山人诗集》《文集》。
  • 毕士安: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山西大同)人。乾德四年(966年)进士,为监察御史,出知乾州。淳化二年(991年),召入翰林为学士。咸平中,以目疾出知潞州,又入为翰林侍读学士。景德元年(1004年),拜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旋拜平章事。与寇准同列,以持重称,能断大事。
  • 毕构:河南偃师人,唐朝大臣。六岁能文,擢进士第,景龙末,召拜御史大夫,封魏县男。开元初,累迁河南尹,封毕国公。为政清严,官至吏部尚书,卒谥景。
  • 毕慧:清代女诗画家。字智珠,号莲汀,自号静怡主人,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尚书毕沅女,适松江陈暻。工诗善画,有恽寿平之风。
  • 毕再遇:南宋名将,字德卿,兖州(今属山东)人。以恩补官,隶侍卫马司。武艺绝人,能挽二石弓,开四石弩。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年),北伐攻金,诸军皆败,唯再遇数有功。嘉定元年(1208年),除左骁卫上将军。以武信军节度使致仕。
现代毕氏家族名人
现代毕氏家族同样名人众多,如:
  • 毕德里:电子学家
  • 毕渊明:陶瓷美术家
  • 毕修勺:文学翻译家
  • 毕季龙:联合国副秘书长
  • 毕克官:漫画美术评论家
  • 毕华德:眼科专家
  • 毕天民:公共卫生学创始人
  • 毕福剑:中央电视台记者
  • 毕晖:中央电视台编导
  • 毕皓:解放军少将
  • 毕庆堂:解放军少将
  • 毕占云:解放军中将
  • 毕奇:无线通讯CDMA的先驱,美国贝尔试验室院士